好房News記者蔡佩蓉/特稿 從台灣房價史的軌跡可發現,1950至1970年代房價上漲但薪資、經濟成長也正成漲,人民靠勤奮苦過來,即便2次石油危機帶動房價,最後都是政府採取緊縮銀根、禁建、課徵空地稅平抑房價,1980年代「台灣錢淹腳目」資金拱高房價,政府採取「228選擇性信用管制」重創建商,而如今為何有了奢侈稅、實價登錄仍打房失敗? 1970年代政府曾祭出禁建,有些房屋原本可蓋5樓以上,卻僅能蓋低樓,當時重創開發商。(好房News記者陳韋帆/攝影) 2年半前政府實施奢侈稅,限制非自用住宅2年內移轉得課徵10~15%交易稅,雖然讓台北市交易量萎縮但房價仍緩步上漲,資金更是轉移灌入中南部、機場捷運題材的桃園,甚至去年「仁愛帝寶」還創下每坪298萬元的新高價,嚴重挑戰央行總裁彭淮南防線。 正當在我們看亞洲鄰國新加坡、香港為何能落實房市健全政策?如新加坡組屋政策讓人人都有屋可住,並將具私有權高端豪宅與一般住宅落實「區隔產品」,香港則有「公屋」可申請,共有76.1萬戶,佔住宅總量3成,2012年香港更調高印花稅(類似奢侈稅)並延長為3年時限,非香港人購買房產也須繳外國人印花稅15%,讓二手屋仲介上街抗議。 新加坡、香港過去都是英國殖民,早期就已經規劃完整都市計劃,且延續西方法治精神,而現今的新加坡仍屬威權體制,制定與執行政策的過程中被財團干擾的機會較低,反觀台灣政府與立委、財團的「人情文化」,負面發展為「粽子串」利益結構,例如制定奢侈稅之際,原本課徵範圍要納入預售屋,卻在建商抗議之下不了了之。 同樣的,制定實價登錄法源時,也僅是針對一般成屋並要求代書進行登錄,預售屋卻給建商、代銷開了個空門鑽漏洞,難怪當時有代銷業者老闆老神在在說,「實價登錄怎麼可能讓我們賣不了房?」 現今建商早已經學會過去歷史教訓,低利率槓桿操作風險低,台商「鯊魚返鄉」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游資也多集中房市,現今政府雖透過查稅、放話利率升息、興建合宜住宅作秀平抑房價,但在多方既得利益者阻力之下,根本無法從最核心問題「稅制改革」著手。 今年正逢選舉年,採訪台灣房價史過程中,許多業者都私下說,「政府為了選票非得出一張嘴說要打房、說房價會下跌,這只會害了真想買房的民眾!」如此,我們還能不能相信政府真為老百姓住居問題劈荊斬棘?
原文網址: 台灣房價史/政府為選票假打房!既得利益像「粽子串」房價怎會跌? | 好房News | 最在地化的房地產新聞 http://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2226553201.html
專營日本不動產、東京不動產、中古套房投資、不動產投資、房屋租賃管理仲介 東京買房│ 日本房屋│ 日本投資│ 日本房地產│ 日本不動產│ 東京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