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國泰民安的標誌性佛像
東大寺創建於奈良時代,是一座祈願國泰民安的寺廟。因聖武天皇發願,於752年建成本尊盧舍那佛,這就是世界聞名的奈良大佛。東大寺有兩張「面孔」,它既是接待國內外眾多香客的旅遊勝地,也是舉行佛教儀式修二會等活動的修行道場。橋村公英2022年就任別當(日本佛寺內的職位名稱,為掌管一山寺務之長——譯註),從初代別當良辨算起,是第224代。
橋村公英介紹說:「東大寺長達1280年的歷史,可以說一直與大佛榮辱與共。743年聖武天皇發佈《大佛造立詔書》,大佛最初在紫香樂宮開始建造,遷都平城京後,大佛造像又在平城京東北,即現位址重新開工。749年佛身鑄造完畢,據《東大寺要錄》記載,751年大佛殿竣工,752年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之後,依次建造了西塔、東塔、講堂和僧舍等殿舍,七堂伽藍逐漸完善。」
當時天花經九州從中國大陸傳入日本並在各地擴散,日本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之中。在735年和737年的疫情中,以擔任要職的藤原氏為首,眾多貴族殞命。據《續日本紀》記載,聖武天皇下了罪己詔,稱「是我德行有虧,才招此大禍」。天皇頒佈了減免賦稅、發放稻米、出借資金等一系列緊急對策,而賭上國運推動的措施就是建造大佛。他希望借助佛教的力量,讓社會回歸安寧。
「聖武天皇呼籲民眾,『哪怕是帶著一根草、一捧土來,只要有人願意為建造大佛貢獻一份力量,就一起來參與建造吧』。他認為渡過難關的關鍵是國民齊心協力。當時一半左右的人口,即260萬人參與了這項耗時近10年的偉業。僧人行基在日本各地推動挖池建橋等社會事業,德高望重,由他擔當團結百姓之力的重任。我想正因如此,大佛才有可能成為祈願國泰民安的標誌性造像。」(橋村公英)
橋村公英在盧舍那佛前
放眼亞洲的宏偉計畫
開光儀式隆重舉行,以聖武太上天皇和光明皇太后為首,僧侶及官員等1萬多人出席。開光儀式上給大佛開眼的是印度高僧菩提仙那。
「從佛教發祥地印度請來高僧主持開光儀式,不僅富於宗教意味,還出於政治上的考量。當時,包括印度、中國大陸、朝鮮半島在內,佛教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文化水準的國際標準之一。用現代來類比,就像透過民主主義是否植根於某國,來判斷該國的發展水準一樣。成為佛教信仰扎根的國家,是對外彰顯國富民強的重要因素。大佛佛像不僅是領導和守護國家的標誌,更是向亞洲各國展示日本文化和技術實力的重要外交立場。據《日本書紀》記載,552年,百濟王的使者曾向天皇獻上佛像和佛經。在其200年後的752年舉辦大佛開光儀式這一大法會,也是出於這一考量。當時日本想傳遞的資訊是,我們在全國還建立了國分寺和國分尼寺,短短200年的時間,日本就成為了不亞於中國的佛教國家。」(橋村公英)
萬民參與復興大業
大約400年後,1180年,東大寺捲入源氏和平氏兩大武氏家族爭奪權力的戰爭,大佛受損,大佛殿被燒毀。不過,鐮倉時代的民眾篤信佛法,以淨土宗僧人重源為首,在朝廷、武士以及民眾的協助下,大佛被修復,大佛殿也得以重建。然而1567年,東大寺又被捲入戰國大名的混戰中,大佛殿再次燃起熊熊烈火,大佛的頭部和手臂脫落,上半身在熱浪中融化。此後,大佛以殘損之姿經歷了一百多年的風吹雨打。進入江戶時代,僧人公慶痛心於大佛的衰敗姿態,決定再次重建大佛。
「兩次重建大業中都有很多人自願參與大佛的修繕和大佛殿的重建工作。大佛在戰爭中受損是無可奈何之事。許多人堅信,重建受損的大佛也是功德無量之舉。鐮倉時代重建的大佛殿與天平時代規模相當。現在的大佛殿重建於江戶時代,當時由於物資、財力不足,正面殿寬從88公尺左右縮減到57公尺,但我們依然可以認為,1300年前古人的意願傳承到了21世紀的今天。聖武天皇曾表示,將這一功德不斷回向給世人,便能造就『萬世福業』。正因為各個時代都有許多人繼承了他的遺志,所以我們今天才有可能參拜這尊大佛。」(橋村公英)
現在的大佛殿重建於江戶時代
透過佛像,面對自己
東大寺除了大佛,還收藏了不空羂索觀音像等24尊國寶佛像,1998年作為「古都奈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登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橋村公英說:「佛教中將佛祖之後的時代分為正法、像法和末法3個時期。正法時期指的是佛祖寂滅後的1000 年,這一時期,佛陀的教法住世,修持者眾多,也出現很多證果者,即開悟成佛之人。像法時期是正法之後的1000年,雖然教法和修持者依然存在,但不再出現開悟成佛者。而末法是像法之後的時代,教法衰微,甚至連修行都難以實現。在日本,過去人們一直認為從1052年起就進入末法時代了。」
「聖武天皇在位期間處於像法時代,那個時代已經沒有佛祖和開悟成佛之人了,所以供養佛舍利便被視為功德。於是世人修建佛塔安放佛舍利,緬懷佛祖,進行冥想或修行。寺院也有這樣的歷史。聖武天皇在頒佈《大佛造立詔書》的那一年曾經說:『像法之中興即在今日。』我認為,這一說法跟聖武天皇修建包括七重塔在內的國分寺,發願建造大佛的緣起是密不可分的。」
「像法的『像』有『相似』或『形態』的意思。製作佛像也有模仿佛陀或菩薩的形態,作為修行之緣起的意圖。東大寺創建以來的許多佛像我們都保存至今,有兩個方面的工作是我們非常重視的。一是作為文化遺產的保存和修繕。我們一直在用心維護,重新上漆或替換掉老化的部分。二是始終保持人和佛像的關聯性。佛像並不單是雕刻品,虔誠的信仰和慈悲等佛教的教義也存在於其中。這是自古以來生生不息的祈禱之念,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現代人越來越難以保持這種祈禱之心了。我們或許達不到古人那種境界,但我還是希望大家在面對佛像時,能以一種安寧的心態雙手合十,親身感受佛祖的慈悲之心。」
與超越語言的世界相遇
橋村13歲出家為僧,但他說自己大學時代對於僧侶的人生一度感到迷茫,直到遇到了世界級佛教禪宗高僧釋一行撰寫的英文佛教書籍,才出現轉機。一行禪師出生在越南,以非暴力的方式開展反越戰運動,卻被政府取消護照,被迫流亡法國。之後,他在法國和美國傳教,撰寫了100多本有關冥想和正念的書籍。他的活動在歐美社會對非佛教徒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橋村公英表示:「雖然講解的內容一樣,但一行禪師的書和用日語寫的佛教書籍給我的感覺大不相同。能從外部重新審視日本的佛教,對於當時的我而言,真是茅塞頓開。我也開始對冥想產生興趣,他讓我知道了佛教中有一個超越語言藩籬的世界。」
國際色彩濃鬱的21世紀大佛殿
橋村於2022年就任別當,當時正值疫情期間,東大寺內人煙稀少。有史以來,東大寺恐怕從未有過如此冷清的時期。不過第2年疫情趨於好轉,來自世界各地的香客紛至遝來,大佛殿內又恢復了以往的熱鬧景象。橋村公英說:
「雖然也有人擔憂『觀光公害』的問題,但至少從現在寺內的景象來看,各種語言混雜,國際色彩濃鬱,實在是太美好了。不同宗教信仰的各色人等來來往往,呈現出的卻是安寧平和的景象。另一方面,全球因宗教問題而戰爭頻發,一旦產生情感糾葛,仇恨就會不斷膨脹。對於人類的好戰之心,佛祖在《法句經》裡教誨我們說:『這世上,以怨報怨,則怨不可止。舍怨方能止怨。這是永遠的真理。』(譯自日文版佛教經典——譯註)」
「佛祖的很多族人都被屠殺,這段話是他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總結出的道理。只要不捨棄怨恨,就無法終結怨恨的連鎖。世界各地的戰爭都是由憎惡之心引發的,欲望和不安產生怨念,怨念相互碰撞則產生憎惡之心。」
「佛教重視慈悲之心,不僅對自己慈悲,還要為他人的幸福而祈願。無論是否佛教徒,如果大家都能通過面對大佛而產生一絲憐憫他人的慈悲之心,我將感到無比欣慰。如果我們能夠敞開心胸,去了解自己信仰的宗教之外的世界,理解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宗教存在,那麼無論自身信仰如何,都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他人。」
採訪、撰稿:近藤久嗣(nippon.com編輯部)
攝影:六田春彥
標題圖片:橋村公英在東大寺大佛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