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岡八幡宮是鐮倉的地標建築。大殿高高在上,傲視著殿前那條延伸到海邊、長達兩公里的參拜道路——若宮大路。雄偉的大殿的確適合作為武家社會的精神支柱,但八幡宮並非現實中開展政治活動的場所。

從鶴岡八幡宮大殿眺望那條延伸到海邊的參拜道路——若宮大路(筆者攝影)
源賴朝率領東國武士團進入鐮倉後,選擇了在鶴岡八幡宮東側後方一處名為大倉的隱蔽之地建造幕府。因此,鐮倉幕府又名「大倉幕府」。如今,那裡除了一塊立在清泉小學校區的遺址石碑,就只剩下一個地名——「西御門」,它提醒著人們當時這裡曾有過東、南、西、北四座大門。

據鐮倉歷史文化交流館工作人員介紹,因為出土物等證據不足,只能根據口耳相傳的資訊推測當時的鐮倉幕府長、寬各為兩百多公尺。該館學藝員大澤泉稱:「在現遺址東邊相鄰區域挖掘出了房屋遺跡,因此,也有學者認為鐮倉幕府的御所應再往東延展一點兒。」無論哪種說法都表明當時鐮倉幕府的空間較為緊湊。據鐮倉時代史書《吾妻鏡》記載,建造將軍御所時,鐮倉幕府一共聚集了311名武士。

從眼前這塊西御門石碑至道路盡頭的金澤街道附近被認為是大倉幕府的一條邊界線(筆者攝影)
建在大倉的幕府僅經歷了源賴朝至源實朝的源氏三代將軍及北條義時、「尼將軍」北條政子時期。第三代執權北條泰時上臺後,幕府就被搬到了其他地方。
「1192」——讓一代人深信不疑的創建年份
筆者這代人上學時,學校教的是鐮倉幕府創建於1192年,並取年份日語發音的諧音「(打造一個)好國家」來記憶。按筆者的理解,「源賴朝在壇之浦打敗平家,1192年成為征夷大將軍並創建了鐮倉幕府」。可是,令人費解的是,鐮倉幕府遺址存在感過低,與其作為正統政權的形象不相匹配。
於是,筆者重新查閱史實,發現源賴朝早在12年前,即1180年就已經建造了大倉幕府。當時,富士川之戰爆發,源賴朝身處與平家的酣戰之中。戰亂至少持續了五年,一直到1185年的壇之浦之戰。
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將軍御所,光設置掌管軍務的侍所就已傾盡全力了。在交戰之際,侍所別當(即侍所長官)作為「軍奉行」發揮總指揮的功能,因此,當時的幕府更接近於戰營。而後,鐮倉幕府花費了12年的時間,設立了問注所(處理土地問題訴訟)和政所(掌管財政事務)等,完善了幕府的統治功能。
源平合戰期間,東國的武士們身處各自的領地,時刻準備應召前往鐮倉。大澤泉解釋稱,「當時,將軍的直屬家臣往返於各自領地和鐮倉之間,並不是一直待在幕府」,故而並不一定需要大住宅和大片用地。
鎌倉幕府創建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