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失業而自殺的日本特殊性

主持人(野島剛) 接下來想要探討勞動問題,就以自殺問題來切入。臺灣人也關注日本的高自殺率問題,山田教授在有關社會差距的著作裡也曾提到,在社會差距加大的情況下,尤其是男性的自殺人數有增加趨勢,請問這樣的理解正確嗎?
山田 關鍵在於什麼的差距,我說的「希望差距」不是指收入高低,而是對於未來是否懷抱希望而產生的差距。日本的勞動環境一般是由所謂的「應屆畢業生統一錄用」的制度和「終身僱用制」支撐著。但是,1998年的自殺人數突然增加了近1萬人,原因是很多中高年男性被公司裁員而面臨失業問題。日本的社會在就業市場上很難重新來過,這一點與臺灣不同。在日本,一旦沒了工作,就很難再重返同樣條件的職場,尤其是中高年男性。
另一方面,現在年輕女性的自殺人數也增加,在非正規僱用的制度下,自己賺取的收入也少,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也沒什麼機會可以認識男性,沒辦法找個好對象結婚,因而對未來感到失望。
比起日本,歐洲的失業率一直都很高,但是即使失業了,還有下一個工作機會,能這麼想的話,就不會自殺了。相反地,日本的失業率低,但是一旦失業,很多人就覺得人生完蛋了,無法重新站起來。日本的勞動人口流動性低,轉職門檻高,所以容易對未來感到絕望。
藍 臺灣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有大量的臺灣企業外移到中國或是東南亞,在此同時,也開始大量引進來自東南亞的外籍移工,結果造成臺灣失業率的上升,而且集中在教育水準低的男性身上,於是他們就成了整個產業變遷過程中的最大受害者。臺灣從來沒有過「終身雇用制度」,社會的流動性蘊含著無限的機會。過去,臺灣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發展,即使沒有很高的學歷,也能夠「黑手變頭家」。「黑手」就是製造業的師傅,意思是他們也可以開工廠當老闆。
但是,最近的30年就變得越來越不可能,製造業的資本越來越集中,也就形成寡占市場。另外,家計在教育投資上的支出增加,高等教育得以擴張,但是大學學歷卻越來越不值錢。雖然是大學畢業,也不代表可以得到一個中產階級的工作,再怎麼努力工作也存不了錢,處在一種所謂的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的狀態。

房地產價格飆漲,買不起房子的臺灣年輕人
主持人 想請教藍教授,在這裡聽到很多日本人是因為失業而自殺時,臺灣人會覺得無法理解嗎?
藍 我手上沒有臺灣自殺人數的確切數字,但自殺率有微幅上升(*1),報紙上常看到燒炭自殺的新聞。歐美國家提供了比較健全的社會安全網,但是在亞洲國家,家庭就成為社會安全網的來源。在過去,臺灣的家庭會互相扶持,幫助陷入經濟困境的子女或兄弟姐妹,但是這種支撐量能有下降的趨勢,還是扮演一定的功能,所以在臺灣比較少聽到像日本「孤獨死」的案例。
剛提到了臺灣是重視流動性的社會,對於現在的年長世代來說,流動意味著很多機會,可以創業,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可以累積財富,買房子,但是現在房子已經漲了好幾倍,根本買不起。對年輕世代來說,流動性意味著不安定,只是從一個有限薪水的工作流動到另一個有限薪水的工作,無法發展自我能力,很難置產,也很難創業。父母親一代享受到的環境自己這一代完全變了樣。所以「世代不平等」在臺灣是一個很大的議題。
臺灣經濟在過去30年來,二分化為停滯的業界和成長的業界,半導體大廠的臺積電TSMC急遽成長,但是其財富並沒有平均分配給不同的群體,原因之一是薪資的停滯,明明有很多企業是賺錢的,可是賺到的錢並沒有轉化為薪資,即使是正職社員,領到的薪水還是相對有限。第二個原因是房地產的飆漲,這些因素讓年輕世代感到非常不公平,產生強烈不滿的「剝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