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日本78家設施參與著床前診斷相關研究
【共同社8月18日電】關於在放回子宮之前調查體外受精的受精卵染色體有無異常,以降低流產率、提高出生率的著床前診斷,日本婦產科學會正在開展驗證其效果的臨床研究(研究負責人:德島大學研究生院醫齒藥學研究部長苛原稔)。17日獲悉,參加該研究的設施有78家,分佈在30個都道府縣。對象是體外受精連續失敗2次以上的女性以及反復流產的女性,爭取收集3500例以上的數據。
有意見指出此舉可能涉及對生命的篩選,再加上率先開展的國內外研究中,效果未得到顯示。日本在實施時,需要做出細緻的說明。
日本婦產科學會從今年全面啟動了臨床研究,在懷孕第12週評估妊娠持續的佔比等。檢查每個受精卵需要花費5萬~10萬日元左右(約合人民幣3261~6522元)。
受精卵的質量與不孕治療成功與否的關係很大。有意見認為女性若為高齡,那麼染色體數量容易產生異常,即使放入子宮也不會發育,將導致流產。因此有人期待若進行調查,把染色體數量無異常的受精卵放入子宮,那麼大概會成功誕生嬰兒。
該檢查的做法是,把體外受精形成的受精卵培養到適合妊娠的被稱為“囊胚”的狀態,然後取出今後會成為胎盤的細胞的一部分,調查染色體數量有無異常。
該學會已率先實施的小規模研究顯示,若限定為受精卵被放回子宮的人,那麼出生率得到了改善;若包括未能獲得受精卵的人,那麼出生率則沒有改善。美國的生殖醫學會也已發表見解,指出“要作為日常診療(方式)提供給所有不孕患者,科學依據還不充分”。
日本婦產科學會相關人士指出“如果增加患者人數,也許能得到期待的結果”,決定今後開展規模更大的研究。(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08/d9ff1d2081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