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安倍“面向未來”近鄰外交陷入僵局
JP-Home.com
【共同社8月17日電】日本15日迎來了二戰結束75週年,首相安倍晉三的近鄰外交逐漸陷入僵局。距離他在戰後70週年談話中提倡構建“面向未來”的關係過去了5年。中國多次進入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韓國就原被征勞工問題持續批判日本等,實現戰後和解十分遙遠。4名閣僚參拜靖國神社,是第二屆安倍內閣上台以來人數最多的,這也投下了陰影。再加上阻礙首腦間直接對話的新冠疫情擴大,安倍處於無法夯實日本作為和平國家立足點的狀況。
▽巧妙
“為了活在現在的一代、活在明日的下一代,開創這個國家的未來”。安倍在15日的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上發出了這樣的宣言。
去年致辭中的“銘記歷史教訓”消失了,代之以首次加入的“積極和平主義”一詞。這是要在外交和安全保障領域為國際社會作出貢獻的政府基本方針,也寫入了戰後70週年談話中。安倍向身邊人士說:“加入了面向未來的意涵。”
不過,積極和平主義的背後無疑存在著“與美軍等合作的自衛隊向海外積極開展活動的意圖”(在野黨幹部語)。自民黨資深人士認為“這或許是考慮到擁有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發言”。
安倍在戰後70週年談話中提出“不能讓(將來的一代人)背負持續道歉的宿命”,表明了面向未來的姿態。雖然談話中嵌入了關鍵詞“侵略”和“道歉”,但模糊作為該行為當事人的主語的間接性表述很醒目。有意見認為,或許是被看透了這種“巧妙”並非真誠地面對歷史,安倍在東亞外交上未能取得充分成果。
▽回歸
日中關係也有過改善跡象,但中國今年春季以來,加強了在尖閣諸島周邊的活動。直至8月2日,日方連續111天發現有中國公務船,是2012年尖閣國有化以來期間最長的。首相官邸幹部說:“即便如此,也只能與經濟大國中國相處下去。”不過,中國因香港局勢在國際社會上孤立加深,延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為國賓訪日事宜遭遇逆風。
安倍似乎在探索站位的微妙變化。7月底台灣前總統李登輝去世時,他稱讚其功績說“構建了自由、民主、人權的普世價值”。這是外務省事先準備的回答要點上沒有的表述,安倍特意自己加入了有可能刺激中方的語句。透露出重返第二屆內閣上台後不久推行的價值觀外交的姿態。
▽封印
在韓國,圍繞原被征勞工訴訟,把日本企業的資產變為現金的動向有所進展。日本政府表明了“不惜發動制裁”(高官語)的強勢態度,緩和緊張遙遙無期。作為閣僚近4年來再次在終戰日參拜靖國神社的文部科學相萩生田光一等人與安倍關係親近,中韓兩國必然會表明某種程度的反對。
安倍一貫把利用國際會議與其他首腦舉行的個別會談作為打開局面的舞台。但此舉被新冠疫情封印,原本預計本月底召開的七國集團(G7)峰會也被延後。首相官邸消息人士懊惱地說:“如果可以舉行首腦間對話,或許能探索彌合與中韓歷史認識差異的頭緒。”(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08/c30eb8b6f7b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