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需對WHO應對實施有效驗證 防備第二波疫情來襲
【共同社5月20日電】(共同社編輯委員:川北省吾)世界衛生組織(WHO)大會通過了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應對舉措實施驗證的決議。新冠是造成全球大流行,奪去了超過32萬人生命的傳染病。我們希望推進具有實效性的調查,尤其是弄清楚以下三點。
第一點是關於疫情在中國武漢市蔓延後的“人傳人”風險,WHO和中國在何時、掌握了什麼樣的信息,採取了怎樣的應對。
美國總統特朗普給WHO總幹事譚德塞的書信顯示,台灣當局在去年年底就向WHO通報說有可能出現“人傳人”。
武漢市的衛生部門曾說明稱無法排除可能性,但該風險較低。WHO也沿用該說明,持續採取了認為沒有明確證據的立場。
武漢市當局在今年1月中期表示有可能“人傳人”。WHO在1月底宣佈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沒有建議限制海外旅行,結果允許了疫情擴大。
儘管有意見指出了“人傳人”風險,但到WHO對外宣佈卻花費了2週時間,之後也繼續未建議限制海外旅行,該判斷是否正確?這是需要調查明白的第二點。
美國雜誌《新聞週刊》最近基於中央情報局(CIA)的分析報道稱,中國被懷疑向WHO施壓讓其推遲對外宣佈,在此期間從全球搜羅了必需的醫藥品。
德國《明鏡週刊》也援引該國情報機構的話報道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向譚德塞要求推遲對外宣佈。我們大概有必要弄清這些背後的交涉。
第三點是關於WHO的初期應對,是否存在對中國的“揣度”。不用說,國際機構無法違背大國的意願而行動。問題在於其內容和程度。
特朗普就這一點斷言WHO“偏向中國”。不過,直到美國疫情暴發並於3月中期宣佈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之前,他自己也多次稱讚中國封鎖疫情的努力和措施的“透明度”等。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也曾公開表示“有許多證據”表明病毒源自武漢市的研究所,但言猶在耳之際,他就修正發言說沒有確鑿的證據。11月的總統選舉在即,上述言論伴隨著政治性氣息。
驗證工作必須排除這種意圖,公正地推進。民眾中也有批評意見指出,雖然為了守護生命和健康,防疫對策“做得過度一些更好”(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語),但WHO的初期應對卻滯後了。
毫無疑問,中國遭受了疫情打擊。不過,如果在信息共享和應對上的遲滯助長了病毒向海外擴散,那就帶上了人禍的色彩。為了悼念死者並防備第二波疫情來襲,也應該努力總結出教訓來。(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05/b6b21606217c-wh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