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8年後放射性銫抵達北冰洋內部
【共同社12月14日電】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主任研究員熊本雄一郎日前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因2011年福島核事故而流入海洋等的放射性物質銫134在約8年後抵達了北冰洋內部。據稱在越過北冰洋邊緣海的內部被測出尚屬首次。
熊本推測銫137也同樣流到了北冰洋內部。雖然僅檢測出微量,但他推測已向北冰洋的中心區域擴散。
熊本等人在事故後分析了北太平洋等處海水。在2019年10月從阿拉斯加半島以北、北緯73度附近的北冰洋採集的海水中測出,銫134(半衰期約2年)含量為每立方米0.07貝克勒爾。在2020年10月從北緯75度附近採集的海水中測出,含量為每立方米0.04貝克勒爾。
據此推算,源於核事故的銫137(半衰期約30年)在兩處海水中的含量分別為每立方米0.95貝克勒爾和0.87貝克勒爾。
迄今的分析已揭示,因事故而釋放到海洋和大氣中的部分銫在抵達美國西海岸後北上,沿阿拉斯加半島抵達白令海。部分銫通過北冰洋邊緣海楚科奇海抵達內部。2017年9月有其他研究人員在楚科奇海檢測出銫。
東京電力公司計劃排放處理水,其中的氚也很有可能重複相同的路徑。熊本表示:“抵達北冰洋的源於核事故的放射性物質為微量,只是勉強能夠測出的水平。但為了掌握擴散狀況和防止不好的傳聞,有必要正確傳達各種信息。”
除了過去的核試驗外,主要在1980年代,源於英國和法國再處理設施的放射性銫也曾流到北冰洋。據熊本推算,上述調查地點在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的銫137含量也有每立方米1貝克勒爾左右。
該研究結果已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1/12/68715fbb34a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