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為感染人數忽喜忽憂
木村女士依據最新資料對疫情做了如下分析。
「可以看作一種季節性的新型『感冒』,冬季感染人數增多,夏季感染人數減少。最先在印度發現,後被命名為Delta病毒株的變異毒株造成的主要症狀是流鼻涕和頭痛。在不斷變異的過程中,病毒的毒性正在弱化,以便長期生存下去。味覺障礙之類的症狀也大幅減少,已經越來越接近普通感冒。接下來重症化率應該也會逐漸降低。」
同時,木村女士表示不應該對感染人數忽喜忽憂。
「對老年人來說,肺炎確實比較可怕,但感染擴散和重症患者增多完全是不同的問題。20多歲的人群體中感染人數最多,基本都是無症狀或輕症患者。80多歲的患者死亡率最高。現在大家往往容易被日常報導的新增感染人數吸引注意力,但相較於感染的擴散,更應該重視重症人數是否增多。」
應該以「和病毒共存」的思維,考慮社會經濟問題
木村女士主張,應該以「和病毒共存」,而不是「根除病毒」的思維來考慮社會經濟問題。內閣府5月公佈的資料顯示,2020年度日本實際GDP同比減少4.6%,創下有可比資料的1995年以來的最大降幅。

「和歐美主要國家相比,日本的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都非常少。但為什麼GDP降幅如此之大?可見疫情造成的衝擊與社會經濟受到的衝擊偏差過大。」木村女士對日本經濟活動低迷的影響感到憂慮。

「一年來,新型冠狀病毒在日本全國造成了大約1萬人死亡,而全國自殺人數時隔11年再次超過了兩萬人。今後,如果那些沒有家底的企業繼續倒閉,恐怕失業人員還會進一步增多。失業率升高,自殺人數又會增多。兩者存在相關性。歐美經濟雖然不會出現V型反彈,但社會形勢正在向後疫情時代邁進。唯獨日本一直執著於『零感染』,難道即使社會經濟陷入停滯狀態也還要這樣堅持嗎?」
奧運及帕運期間如果東京醫療資源緊張,可以向全國轉移重症患者
東京奧運及帕運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和媒體記者等人員將會湧入日本,不少人擔心疫情會出現大規模暴發,而木村女士指出:
「我認為從季節角度來說,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暴發,但也有一些因素無法控制,比如溫度、濕度等。如果舉辦比賽的東京等地感染人數增加,出現醫療資源緊張的現象,那就必須處理好重症患者。」
作為參考樣本,她列舉了義大利的例子。
「日本全國共有4921張重症患者專用病床,目前用了942張,使用率為19%(截至6月23日,資料摘自NHK專題網站)。有人認為不宜移動重症患者,但我們可以使用配備了ICU(重症監護室)的自衛隊直升機,調動全國資源接收重症患者,這樣應該能夠度過難關。義大利出現醫療體系崩潰問題時,德國就接收了義大利的患者。國土狹小的日本,應該完全可以在國內轉運重症患者。」
她建議為此調整政府疫情防控專家小組的成員,「核心成員應該是外科和急救醫療專家等可以指揮重症患者處置工作的人」。

加拿大賽艇代表隊,2021年7月2日於成田機場(時事)
由於世界各國選手前來日本參加奧運及帕運,所以不少人擔心日本會出現源於東京的新變種病毒。木村女士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比較容易變異,確實存在這種可能性。但病毒為什麼要變異呢?完全是為了讓自己更容易傳播。自然,在傳染力加強的同時,致死性就會降低,所以即使感染人數增多,也不會出現那麼多重症患者。」
日本長期輕視開發危機管理疫苗
作為奧運會東道國,疫苗接種工作起步太晚。因為日本自己沒有開發出疫苗,只能完全依賴外國。為什麼日本一直沒有認真對待疫苗研發工作呢?木村女士做了如下解釋。
「在2009年遭遇新型流感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病以前,疫苗不會產生經濟利益一直是世界各國的常識。但親身感受到『危機管理疫苗重要性』的歐美國家和中國全都認真著手開展了疫苗研發事業。此次成功開發出疫苗的國家在構建疫苗研發和製造體系上投入的資金和日本相差了近百倍。日本政府從不投資開展關於疫苗研發的基礎研究,結果在長期落後於人的狀態下遭遇了此次疫情。」
上世紀80年代以後,關於疫苗不良反應的訴訟案層出不窮,導致日本的製藥企業紛紛退出了疫苗研發領域。
「鹽野義製藥長期開展傳染病研究工作,是研發國產疫苗的領頭羊。日本的科學家和製藥企業都具有研發疫苗的能力。但要想評估疫苗的效果和不良反應,必須開展美國輝瑞製藥那樣的兩萬人規模的臨床試驗,而放眼日本,即便是鹽野義也無法做到。假如不能開展作為國際通行標準的1萬人以上臨床試驗,那就永遠開發不出國產疫苗。」

木村盛世女士(上平庸文攝影)
據說,為了開展臨床試驗,歐美一些國家利用了日本沒有的特殊制度。
「美國有一個由退役軍人、護士、癌症患者等人構成的被稱作『Cohort』的群體,規模達數百萬人,他們以志工身份,或者有償參加臨床試驗。美國將這些人分為疫苗接種組和未接種組,進行跟蹤觀察。」
另外,英國的事例也凸顯出了日本人在意識改革方面的問題。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造成年輕人重症化率極低,所以英國開展了一個『人體挑戰試驗』,招募至多90名年齡在18歲至30歲間的健康志工,在安全場所讓處於隔離狀態的受試者人為感染病毒,調查多少病毒量會導致感染,以及免疫系統會對病毒做出怎樣的反應。如果在日本開展這種試驗,肯定會被說成是『人體實驗』。」
日本自主開發疫苗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呢?
「臨床試驗本來在歐美就很普遍,中國和印度也有這個概念。各國都是通過臨床試驗開發藥物的。但日本從未開展過大規模的臨床試驗。所以現在無論日本政府,還是研究所、大學、製藥公司都不具備開展大規模臨床試驗的能力。造成疫苗開發嚴重落後的最大原因在於國家沒有這個決心。為了防範新的大流行病,最需要的是政府的強大領導力。」
今後會變成新型感冒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今後會如何變化?木村女士做了如下預測。
「國外已經有論文指出,再過10年就會變成普通的感冒。目前存在4種流感病毒,或許新型冠狀病毒以後會被人們視作新的第5種流感病毒。在一段時間內,中老年人需要每年定期接種疫苗。由於會發生變異,所以很可能需要像流感一樣混合接種,今年打這幾種,明年又打那幾種。」
(2021年6月24日採訪)
標題圖片:疫苗接種對象年齡大幅下調後,在自衛隊大規模接種中心等候接種的人們,2021年6月17日,東京都千代田區,記者團代表攝影(時事)

木村盛世 著 發行:飛鳥新社 32開 208頁 定價 1200日圓+稅
ISBN 978-4-86410-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