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瘟疫蔓延下的中國外交
在全世界與新型冠狀病毒奮戰之際,中國率先重啟經濟活動,回歸日常生活,現在更透過網路會議,積極地展開外交工作。今年6月17日,中國與非洲各國召開新型冠狀病毒相關會議,共計有13個非洲政府領袖參與。6月18日,中國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訊會議,包含中國共計26個國家出席。同日,負責美中外交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chael Pompeo)與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夏威夷進行會談,中國與歐盟的高峰會也在同月的22日舉行。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爆發之前,美中對立逐漸升高,中國欲加強與日本及歐盟各國的關係,並以「發展中國家」為主要對象,試圖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如此戰略彷彿重現了1950年代的中國外交,1955年新興獨立國家聚集一堂的萬隆會議。美中曾經激烈對立的1950年代中期,中國一方面與美國進行對話,另一方面積極加強與日本和英國等西方先進國家的關係,展開爭取亞非各國支持的外交工作。但中國目前在外交拓展上的效果,與萬隆會議時期相比卻是天差地別。
最近關於中國外交的話題所在多有。今年4月,中國首艘國產航空母艦「遼寧號」及護衛艦艇航行通過宮古海峽與臺灣海峽,穿越第一島鏈,在南海進行遠洋訓練。此外,同月19日,中國民政部在海南省三沙市轄下設置「西沙區」和「南沙區」。(*1)對於中國加強在南海的實際支配權,美國也強化在該海域的航行自由活動,4月便發生了兩國軍艦接近相距不到100公尺的事件,造成偶發衝突的可能性節節升高。而中國官方船舶從4月14日開始,連續航向釣魚臺(尖閣諸島)周邊海域,其航行的連續天數已超越過往紀錄,日本媒體廣為報導此事件。(*2)
在2020年5月召開的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針對香港的「國家安全法」。對此,世界主要7個國家(G7)發表共同聲明,敦促中國重新思考此決定;而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等歐美4國則發出了批判中國的聲明。
今年6月,位於中印邊境紛爭區域的拉達克地區發生衝突,中印兩軍互毆並丟擲石礫,造成印度方面20多人死亡,中國方面的死傷人數則不明。此次衝突為1975年中印邊境衝突以來,長達45年的歷史中首次的流血事件。
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瘟疫蔓延之中,中國提供許多國家必要的醫療物資,也派遣了醫療專家團隊。對於中國的口罩與人工呼吸器等醫療儀器的援助,G7中首先表達願意參與「一帶一路」的義大利,其外交部長迪馬尤(Luigi Di Maio)在臉書上表達感謝之意;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čić)也發言談到:「只有中國伸出援手幫助塞爾維亞,歐洲的團結並不存在。」
目前有說法認為,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下,中國影響力已然擴大,另一方面也有看法認為,強硬的外交姿態損及中國的國家形象,反而助長各國的反中政策。實際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推特上發文提到新型冠狀病毒源自美國(也就是自美國傳入中國);各地駐外中國大使批評派駐國的新型冠狀病毒對應政策,並宣傳中國政治制度的優越性;對於批判中國或是立場偏向臺灣的其他國家加以制裁,如此的外交開展遭揶揄是「戰狼外交」(*3),在國際間催生出新的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