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美國總統拜登會面,進行日美高峰會,其後發表了聯合聲明,提到「臺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共同聲明裡放入這句簡單明瞭的句子,其意義非常重大。雖有評論認為,這句話本身已經是日本反覆提出的說詞,再次言及並無意義。但在中國可能武力犯臺的威脅之下,日美對此一致反對的脈絡裡來看,那句聲明可說是意義非凡,開啟了新的階段。若回顧先前的日美2加2會談與阿拉斯加的美中會談,情勢脈絡則實為清晰明確。
箝制封鎖臺灣的「72年體制」
雖然許多媒體皆強調日美領導人的聯合聲明裡提及「臺灣海峽」,已「時隔52年之久」,但目前與1969年的脈絡和國際情勢卻是完全迥異。當時日美皆與遷移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擁有邦交,臺灣也受到由蔣介石率領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所統治。當時仍為冷戰時代,日美安保條約的修訂伴隨著沖繩回歸日本,其適用範圍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其後形成了「72年體制(*1)」,大致上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臺灣遭到國際社會的驅逐。這便是臺灣遭排擠至國際政治角落的來龍去脈。不過至今仍存在著一個事實──中國從未統治過臺灣。臺灣就在僅有的狹小國際空間內發展經濟,達成民主化,存續至今。民主化之後的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的意識逐漸淡薄,認為「臺灣和中國不同」的「臺灣認同」則廣泛地受到臺灣社會支持。
另一方面,中國長年以來主張「統一臺灣」,但缺乏實現能力。不過由於中國崛起為大國,使得狀況生變,改變臺灣海峽現狀的行動日漸活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強調中國民族主義,同時使用壓制與拉攏的手段推展臺灣政策。2016年臺灣蔡英文政府就任上路,中國以蔡政府並未接受「一個中國」政策為藉口,切斷了與臺灣對話的管道。習近平在2019年1月向臺灣發表重要談話,強迫臺灣人接受「一國兩制」的統一方案,並表明不會讓臺灣問題延續至下個世代。對於蔡政府的毫不屈服,中國感到焦躁不悅,加強針對臺灣的軍事恫嚇。
日美對臺政策的重新檢視
美國認為若如此放任中國,臺灣將會遭侵吞而被中國統一,導致美國的危機感急遽升高,因此可以看到,美國判斷有必要重組「72年體制」,以強化臺美關係,朝遏止中國的方向邁進。在川普執政末期的2020年,這個動態明朗,而拜登政府亦承繼相同路線。拜登政府雖然表示採取「一個中國政策」,將臺美關係定位成「非正式關係」,迴避中國產生難以挽回的激烈反應,卻同時推展著比川普執政時更加堅實的臺美關係。「一中政策」發揮著彷若護身符的效果。對於美中競爭關係與臺灣角色的重視,已經成為美國跨黨派的政策共識,因此這個結構或許可以稱之為「21年體制」。

拜登政權在日美高峰會談前,先派遣非正式代表團訪臺。照片為臺灣總統蔡英文迎接美國前副國務卿史坦伯格(James B. Steinberg,左)=2021年4月15日,臺北(AFP=時事)
若將目光轉至日本,可以看到從1972年以來,日本長期冷落迴避臺灣,日本政府甚至不允許日本的國立大學與臺灣的國立大學締結交流協定。從李登輝推動民主化的1990年代以來,冷落臺灣的狀況雖已有所改善,但「72年體制」仍然持續發揮效力。直到李登輝卸任後,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訪日,在日本刮起一陣旋風,造成輿論騷動,則已是2001年之事。
其後,日本升高對於中國的警戒之心,同時在另一方面,對於臺灣相關事務的自我設限,在某些部分也稍為鬆綁。日本社會對臺灣的親近感逐漸擴展開來,日臺的民間交流比起斷交前更加活絡。但日本政府的對臺政策極度慎重,在被視為親臺派的安倍晉三擔任首相的時代,變化仍是緩而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