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藏野的雜木林中誕生的新宿站
東京最大的鬧市區,大名鼎鼎的新宿是與新宿站一起發展起來的。新宿站擁有吉尼斯世界紀錄,是「全球客流量最大(1天350萬人以上)的車站」。它在1885年作為日本鐵道品川線的車站呱呱墜地。當時有很多地方都反對火車站的建設,認為車站建好後,會吸走消費者的購買力。即便是新宿地區,從甲州街道的驛站發展而來的曾經的市中心內藤新宿(現在的新宿1、2丁目)居民也反對建設新宿站。因此,新宿站便建在了甲州街道和青梅街道之間一片遠離鬧市區的雜木林中。當時的日本鐵道品川線(現JR山手線),上下的乘客寥寥無幾,一般1天也就50人左右。到了下雨天,有時甚至空無一人。
1889年,甲武鐵道在新宿到立川之間開通了一條鐵路,就是現在的JR中央線。雖然兩條軌道都經過新宿站,但周圍依然是農田,放眼望去,一片武藏野的原生風景。車站出口只有東口。當時的新宿站,如果沒趕上火車,則需等上兩三個小時才能等到下一趟,所以乘客就只能去車站外的茶店歇腳。茶店外放著當時流行的鋪著紅毛毯的長凳,人們可以在這裡喝茶吃點心,打發時間。初夏時節,甚至還有人在這裡睡午覺。茶店有兩家,分別養了貉和狐狸,於是就得了貉茶屋和狐狸茶屋的名字。那種田園牧歌般的光景,任時間緩緩流逝的感覺,想想還真是羨煞今人啊。
同樣是1885年,著名的水果專賣店「高野」開了一家以蠶繭中間商和懷舊家居用品為主業,水果為副業的高野商店。高野與新宿御苑也頗有淵源。新宿御苑,是江戶時代內藤新宿地名的由來——是高遠3萬石大名內藤家的宅院。1872年作為植物試驗地再現繁華,1887年成功栽培出了網紋哈密瓜。高野從1920年起開始銷售這種網紋哈密瓜,逐漸轉型為高檔水果店。

裝載著貨物的馬車穿過青梅街道,大正時代的新宿(新宿歷史博物館藏)
關東大地震後,名店紛紛誕生
1923年發生的關東大地震給東京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但是位於東京西部的新宿卻受災較輕,於是地震後借機作為鬧市區發展壯大起來。1926年高野將店面改裝成西式風格,高野水果專賣店開業。明治末期搬遷到新宿的麵包店中村屋為許多藝術家和印度革命家提供過幫助。而以印度革命家親傳的菜譜為基礎烹製的咖喱,則是在1927年開業的咖啡廳裡開始供應。當時新宿有很多賣木炭的木炭店,紀伊國屋也是其中一家。著名作家田邊茂一從木炭店分出部分資產開了一家書店,也是在這個1927年。紀伊國屋2樓還開闢了畫廊,逐漸成為了東京城市文化的一大據點。
新宿地標伊勢丹百貨開業是在1933年。1935年伊勢丹吞併了隔壁的同行「Hotei屋」,將門店建築物合二為一,在中間的連接部分安裝了電動扶梯。之後世人都爭先恐後去伊勢丹,就為體驗一把坐電動扶梯的感覺。伊勢丹當時還有室內溜冰場,很多年輕人愛去,家長也愛帶著孩子去玩,一直都熱鬧非凡。放映進口片的電影館「武藏野館」和輕戲劇的紅磨坊新宿座也在此時問世,深受當時的新興階層上班族和學生的喜愛,場場都座無虛席。
從黑市到欲望之城
作為鬧市區發展起來的新宿在二戰後變成了一片廢墟,殘留下來的只有新宿車站和伊勢丹和一些樓宇。但是新宿卻從灰燼中重生,再次展翅高飛。1945年8月15日,玉音放送將日本的戰敗投降傳達給了國民,5天後,在「希望之光始於新宿」的口號下,日本最早的黑市在新宿站東口形成。黑市裡,食物、衣物、日用品、餐飲店、娛樂場所應有盡有。當時的人,如果沒有黑市,生活都難以為繼。
1947年,伊勢丹前的電影院「帝都座」出現了被稱為日本最早的脫衣舞秀「畫框秀」。新宿的發源地新宿2丁目有一條紅燈街,6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變成日本代表性的「同志村」。忠實於人類欲望的新宿,作為一個虛懷若谷、海納百川的街區,在此之後也不斷發展著。
新宿的後院歌舞伎町,其歷史也是從戰敗後開始的。1948年,作為時任町會長的鈴木喜兵衛設想的「道義鬧市區(*1)」而誕生。歌舞伎町的名字來源於鈴木想要吸引歌舞伎劇場入駐的想法。鈴木在戰敗後不久,便從疏散地回到當時還叫「角筈北町」的歌舞伎町,然後召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土地產權人的配合下,整合了租地權,開始實施復興計畫。從散發著一絲危險氣息的歌舞伎町的現狀來看,我們很難想像到其實當時鈴木的理念是把這裡打造成為擁有歌舞伎劇場和電影院的、以顧客為本的商業區。結果歌舞伎劇場計畫流產,新宿KOMA劇場和紅磨坊新宿座最後的經營者林以文(*2)在這裡開了電影院地球座,最終構築了娛樂之城歌舞伎町的基礎。西武新宿站的開通也助力了歌舞伎町的發展。

50年代的歌舞伎町(新宿歷史博物館藏)
另一方面,1957年《賣春防止法》實施,風俗業從業者大舉湧入歌舞伎町,道義鬧市區由此墮落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是逐步定型的危險街區形象。不過在當地商業街的努力下,還是扭轉了一些形象,就連世界旅行指南書《孤獨星球》的介紹也變成了:「東京最聲名狼藉的紅燈區。但讓人驚訝的是,即便是晚上走在這裡也很安全,而且新宿的夜世界還更有趣。(Tokyo’s most notorious red-light district. Remarkably, the area is generally safe (and much more interesting ) to walk through at night.)」現在電影院Milano座的舊址現在正在由東急電鐵和東急Recreation重新開發,等專案竣工後,相信離鈴木喜兵衛理想的道義鬧市區會更近一步了吧。

現在的歌舞伎町(PIXTA)
歌舞伎町邊緣有一條步行街「四季路」,最早是都電的軌道。即便是現在,往裡面走一走,就會發現道路分成了兩股,一看就知道以前是軌道。四季路的東側是黃金街。黃金街的熱鬧是黑市的攤販轉移到了這裡時帶來的,以前這裡是被稱為「青線」的非法紅燈區。之後,這裡作為通宵不打烊的酒吧街聚集了不少文人墨客,逐漸變成一條獨具個性的街區。想知道更多關於黃金街的資訊,可閱讀下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