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劉慈欣:人類應預想可能的危機 團結並靈活應對
JP-Home.com
【共同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大熊雄一郎)面對外星人侵略的危機,地球人歷盡磨難、竭力抗爭卻始終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中國科幻巨作《三體》的故事與新冠疫情下如同一盤散沙的當今世界不謀而合。3月1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新冠傳染病全球大流行1周年,記者日前採訪了這本“預言之書”的作者劉慈欣,請他談談應如何面對人類共同的危機。以下為採訪主要內容。
問:《三體》故事為什麼始於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一位因父親被殺而對人性絕望的女科學家與外星人的一次通信?
答:構思這部小說時,我縱觀中國現代史,思考什麼東西能讓一個人對人性產生徹底的失望?結論是文革。儘管改革開放以後也有很多曲折,但都不足以讓一個人對人性、對人類文明絕望。我們現在社會也有很多動盪,比如新冠疫情等,但是與文革的動盪相比真的算不上什麼。我的童年和少年在這樣一個時代過來,它使我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機、可能出現的災難比新一代人更敏感。我的小說中所描寫的未來災難,在我的潛意識深處並不完全是幻想。當然這只是在中國,如果這個小說放到世界範圍內,可能還有別的因素會產生這種效應。
問:外星人以通信為契機接觸並試圖侵略地球,這與人類受到未知病毒威脅的情況不謀而合。
答:寫這部小說時我受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影響相當大,我試圖找到一個和該書一樣能觸及中國人心靈中最敏感地方的題材。我想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痛的記憶就是來自不同文明的入侵,當時西方文明比中華文明要先進得多,而古老的中華文明面對這樣一個外來文明幾乎沒有取勝的希望。這在中華文化史上是銘心刻骨的記憶,所以我想外星文明的入侵可能也會對中國人產生這樣震撼的效果。
人類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傳染病,新冠疫情雖然不是很意外,但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之前的這30多年很珍貴,因為它是人類難得的太平盛世、和平發展時期。所以給了人們一個幻覺,好像今後也會這麼和平穩定地發展下去,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我們未來的路上可能會出現很多不可預料的情況。從更廣的角度來看,它給我們展示了歷史發展的一個模式,就是說它不是直線發展的,可能隨時會轉折、隨時會出現一個轉向,這對科幻小說來講也能帶來很多想像空間和故事資源。
我們應當把可能的危機預想出來,比如人工智能方面有重大突破,出現智力遠高於人類的機器,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假如醫學取得重大進展,每個人都可以擺脫有限的壽命、實現永生,我們該怎麼應對這樣一個情況?問題是現在沒有人、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去認真思考這些事情,倒是科幻小說有時候會考慮這些。
問:人類雖然試圖抵抗外星人的侵略,但是卻和疫情下的現實一樣無法團結一致。
答:這個並不意外。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就是在內部巨大的分歧中走過來的,人類面對任何一個重大問題都會產生分歧,甚至這種重大問題沒出現時就有分歧,這種分歧將伴隨整個人類歷史,至少在我們能看得到的未來,人類之間的分歧不會消除。包括新冠疫情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政治集團、不同的國家首先是互相指責,然後互相推卸責任,只看現在很讓人灰心喪氣。
但是從整個人類歷史上來看,則能看到很大的進步。至少現在人類能用理性把分歧限制在一定範圍之內,至少不會用剛剛過去的那種超大規模戰爭來解決分歧。我認為雖然人類之間的分歧甚至衝突將長期存在,但是它會向著理性的方向發展、向著文明的方向發展。首先要做的是加強溝通,加強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而現在的信息技術、網絡技術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所以說展望未來我還是樂觀的。
問:《三體》的故事和如今“疫情下新常態”的世界有相通之處,這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答:我們要在宇宙中生存下去,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科學和技術的力量,這是我一直堅信的信念。早在科學誕生之前人類就有技術了,但是技術的真正發展最後還是要以科學為基礎,要以科學的發展為基礎。《三體2 黑暗森林》的主要看點就是當人類這樣一個相對來說十分弱小的文明面對在技術能力上十分強大的外星文明時,在它極其有限的手段裡能夠採取什麼樣的自衛方式使自己生存下去。
當這種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來,人類很多最根本的東西可能會發生變化,我們認為那些神聖不可侵犯的、不會變化的東西,比如道德觀、價值體系,是會發生變化的。因為這些是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中積累起來的,而我們的歷史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滅頂之災,一次都沒有,所以必須做出改變。這種改變可能很痛苦,甚至是我們現有思維方式下完全不可接受的,但是要想生存下去,你就必須改變,這是我想傳達的一個信息。
×× ××
劉慈欣:1963年出生於中國山西省。2006年起在中國的雜誌上連載代表作《三體》三部曲,全球熱銷2900萬部,2015年獲得科幻小說界最高峰“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成為首個獲得該獎的非英文作品。該書曾受到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好評。2019年發行的日文版含電子版售出逾34萬部,同樣成為暢銷書。(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1/03/8d180f16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