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衛獨立小組指出中國疫情初期應對滯後
【共同社日內瓦1月19日電】評估新冠疫情應對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獨立小組18日公佈中期報告稱,“中國衛生部門在去年1月的階段本該採取更強力的公共衛生措施”,指出中國當局的疫情初期應對滯後。
報告就WHO指出,發生新傳染病時的調查和支援、向當地派遣工作人員無法自由實施,“履行受期待的任務的權限不足”。WHO到去年1月22日為止未召開緊急委員會會議,同月30日才發出最高等級的警報,宣佈新冠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對此提出疑問。
中期報告未具體言及中國當局應對的滯後。中國政府在2019年12月31日首次向WHO通報疫情,去年1月23日對最早確認到新冠病毒的湖北省武漢市實施“封城”。
另一方面,報告稱在WHO宣佈突發事件後,各國沒有立即採取大膽的防疫措施,“警告遭到太多國家的無視”,也提及國際社會反應遲緩。對於WHO總幹事譚德塞在3月11日使用《國際衛生條例》中不存在的“全球大流行”一詞,報告認為此舉“起到了使大家關注事態嚴重性的作用”,同時也主張有必要重新構建呼籲各國提高警惕的機制。
獨立小組將於本月19日向正在召開的WHO執委會會議提交中間報告,併計劃向5月的WHO大會提交最終報告。該小組根據去年5月WHO大會的決議設置,由新西蘭前總理克拉克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利比里亞前總統瑟利夫這兩名女性共同領導。(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1/01/c59ec2609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