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日本“在華遺孤”渴求獲得政府認定
JP-Home.com
【共同社12月17日電】希望承認我是日本人……因二戰結束前後的混亂和貧窮等,許多日本人的孩子在中國與親生父母離散,戰後75年的如今仍有人未被日本政府認定為“在華遺孤”。其本人和知道當時情況的相關人士等年事漸高,證明日本人身份變得困難,支援者等呼籲政府積極救濟。
“因生活困難,無力撫養,把5歲的女兒託付給你。”出生於舊滿洲(現中國東北)哈爾濱、現居熊本縣菊陽町的郜鳳琴(76歲)拿出一張褪色的陳舊信紙。這是作為長野縣赴華開拓團成員的生母1949年6月給中國人養父留下的字據。
小時候被周圍的孩子欺負說是“日本鬼子”。18歲時結了婚,但丈夫知道她是日本人的孩子後態度驟變,冷淡地說讓她“滾回國”,之後不久便離了婚。養父把字據交給郜鳳琴是在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知道自己的身份來歷後,她萌生了“想回日本”的想法,於是找當地公安局商量,開始搜尋親生父母。
1982年,郜鳳琴與參加訪華調查團的生母在哈爾濱重逢,兩人都落下眼淚。但生母閉口不談其父親。之後,郜鳳琴給生母寄信等但未有回音,失去了聯繫。
獲得遺孤認定需要證明父母是日本人。郜鳳琴向厚生勞動省申請但遭駁回。據分析,或因其為非婚生子女而沒有戶籍,缺少父親的證明。她在支援團體的幫助下收集證言等,但狀況沒有變化,約10年前從他人口中得知生母已去世。
郜鳳琴在2年前與1987年回到日本的遺孤、支援者莊山紘宇(82歲)再婚,作為配偶實現了“回國”。雖然她不會說日語,但夫妻倆生活和睦。“回到故鄉很高興。但有與自己類似境遇的人在中國還有幾百人。”郜鳳琴希望日本政府靈活處理。
政府迄今認定的遺孤有2818人,最後的認定是在2012年。滿蒙開拓和平紀念館(長野縣阿智村)館長寺澤秀文表示,雖然持續援助十幾人的認定工作,但“隨時間流逝,很難找出新的證據”。
熟悉在華遺孤問題的神戶大學教授淺野慎一指出:“成為遺孤並不是自己的責任,原因在於戰前戰後政府的政策。”他主張稱:“政府應該公開缺少什麼證明、為何無法認定等信息,向他們伸出援手。”(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12/972438134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