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逵與楊貴——初次訪臺便遇見的「前政治犯」
上回曾提到只要持續進行臺灣研究,就會在某處遇見「前政治犯」,而寫下了在1985年結識柯旗化先生的往事。
不過若仔細回想起來,我在更早之前便已偶遇「前政治犯」。首先是1980年,時隔7年的第二次訪臺時會見的葉石濤先生,從1951年起他曾受過3年的牢獄之災。我事後才得知此事,罪名是根據「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遭判「知匪不報(知道共產黨員的存在卻未通報)」。
若再回憶過往,原本在1973年2-3月之間的首次訪臺之旅,我早已遇見了「前政治犯」,那就是楊逵(1906-85)先生。其實楊逵是筆名,本名為楊貴。由於我的臺灣研究人生當初是以殖民地統治下的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為題,因此先知道的是臺灣總督府警察資料中出現的農民運動者,也是位年輕社會主義者──楊貴的存在;接著透過關心殖民地時期臺灣文學史的河原功先生,我才得知文學家楊逵的存在。
楊貴生於臺南新化,苦學後進入東京的日本大學就讀,但當臺灣的農民運動興起,1926年臺灣農民組合成立,隔年他便返臺投入運動。當時結識了同樣投身運動的公學校(*1)教師葉陶,不久兩人便結婚。但由於當時臺灣人左翼勢力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總督府警察的打壓,約3年之間都無法進行活動,從1930年代初開始,即使生活艱苦,仍轉而從事文學活動。楊逵的筆名首次用於1932年以日文書寫的小說「送報伕(譯註:日文原題為「新聞配達夫」)」。他說是因為喜歡『水滸傳』中的一位英雄李逵,才取了這個筆名。
這部作品以楊逵自己在東京求學時的窮困經驗做為創作素材,在東京的雜誌『文學評論』文學獎獲選為第二名,而首獎從缺,他一舉成名,成為在殖民母國的中央文壇裡獲得認可的文學家。而此作品也經由當時在慶應義塾大學留學的胡風翻譯,介紹到中國。其後,楊逵也在『臺灣文藝』和『臺灣新文學』等臺灣人的文學運動組織的刊物裡,以編輯的身份活躍於臺灣文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