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強者」
筆者初識李小龍,是在1974年就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帶我去電影院觀賞《唐山大兄》。看到他那宛如藝術品般華麗的連環踢,不需槍械,也不需變身假面超人,就能將敵手一一擊倒,那種「全新的強者」形象深深震撼了我。回想起來,當時觀眾的熱情近乎異常,戲院外排著長長的隊伍,人龍裡大夥競相模仿李小龍的出拳與踢腿,還有人發出那著名的怪聲吶喊「阿打!」。散場時,接二連三的人們走出戲院,彷彿被充滿力量的李小龍附身,個個自以為是武術高手。
在大銀幕上展現的「高踢」與「迴旋踢」帶來了強烈衝擊,那些動作宛如芭蕾舞者般優雅卻兼具力量的美。更震撼的是他使用的「雙節棍」,對日本人而言完全是一種難以想像的武器。他那近似雜耍般華麗的操控方式留下了極強大的視覺衝擊,甚至掀起一股雙節棍熱潮,一度還出現有人以雙節棍犯案的社會事件。
他那經過鍛鍊的精實體格,與以往日本人見到的西方肌肉派偶像明顯不同,但同樣散發著驚人的存在感。他不穿傳統道服,而是以那身如同雕塑般的肌肉直接示人,藉此昭示自己作為武術家的本質。在李小龍之前,提到肌肉派演員,人們想到的多是卻爾登.希斯頓(Charlton Heston)、寇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查理士.布朗遜(Charles Bronson)等,他們的體格與日本人大相逕庭,是一般人難以模仿的憧憬。然而,東方人體型的李小龍,卻能在影像中壓倒性地擊敗西方人,這幾乎簡直就是一場「革命」了,讓當時的日本人彷彿接收到了一個喚醒神經的訊息:「你們也能辦得到。」
可惜的是,李小龍的作品在日本上映的時間普遍晚了其他國家好幾年,當時的日本觀眾幾乎無緣親眼目睹生前的李小龍。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人對他的熱情反而更為強烈而持久。
李小龍個人檔案
- 本名:李振藩(LEE JUNFAN),BRUCE LEE
- 藝名:李小龍。童星時期曾使用多個藝名
- 出生:1940年11月27日
- 逝世:1973年7月20日
- 身高:167~175公分(說法不一)
- 體重:60~64公斤
- 血型:B型
- 鞋碼:約25公分(亦有不同說法)
*本資料由編輯部根據筆者提供之內容整理
淵源之地逐漸消失
2025年適逢李小龍誕辰85週年,兩部也在日本大賣的香港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與《武替道》裡,都能看到李小龍海報入鏡的畫面。由香港文化博物館與美國李小龍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展覽「平凡.不平凡──李小龍」,更是吸引了大批民眾造訪,展期將會延長至2026年。這些現象再次讓人感受到李小龍影響力之深,不過要在香港緬懷他的昔日風采,如今卻是愈來愈困難。
曾是李小龍住所的宅邸「棲鶴小築」,一度被改為汽車旅館「羅曼酒店」,最終於2019年被拆除。作為《死亡遊戲》取景地點之一的餐廳「南北樓」(The Red Pepper Restaurant),亦在疫情影響下於2020年底結束營業。粉絲俱樂部「李小龍會」在2025年7月因辦公室租約屆滿,於是暫時關閉。而維多利亞港旁的著名景點「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龍銅像,如今前來朝聖的則多半是日本等海外觀光客。
就連李小龍的故鄉香港都無法對抗時代的更迭,放眼全球也就更是如此了。在歐美及多數亞洲國家,李小龍的電影幾乎不再有重新上映的機會,而日本則是唯一的例外。每逢重要的紀念年分,日本各大戲院就會大規模重新上映李小龍的代表作,相關出版品更是從未斷絕。日本所發行的李小龍相關雜誌與專書,其數量與題材多樣性遠勝其他國家;甚至有人這麼說,日本粉絲收藏的李小龍遺物,數量位居全球之首。
對日本武術也有所造詣
為何唯獨日本成為這樣的「特異之地」呢?或許可以從李小龍與日本之間的種種關聯著手,尋找出一些線索。
「朋友,就像水一樣吧!」(Be Water, My Friend)這是李小龍留下的名言。一般認為這是源自孔子所說的「水隨形而方圓」,原意是用來比喻人會因交友與環境而向善或向惡。然而,李小龍的詮釋帶有不同意味。他所引用並延伸的脈絡,更接近劍豪宮本武藏於《五輪書》中的解讀,意即「不被環境所左右,而是透過改變自己來突破眼前的處境」,是種積極且強調自主性的態度。
順帶一提,這句話在2019年的香港民主運動中再次被凸顯。回顧2014年的「雨傘運動」,參與者因集體行動而遭當局一網打盡。汲取這樣的教訓後,示威者採取「像水一樣分散」的策略,「Be Water」遂成了行動口號。海外媒體見狀紛紛熱炒,並報導稱這是「李小龍的話」,引發了關注。
回歸正題,李小龍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就讀期間迷上了哲學,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武術體系,他廣泛地閱讀各類武術典籍,其中便接觸到了《五輪書》。後來,在他的私人藏書中也確認他的確擁有這本書。大學時期,他也曾學習柔道,並經常反覆觀賞黑澤明的動作時代劇《椿三十郎》。
再來談談李小龍的另一句名言。被視為其代表作的《龍爭虎鬥》裡,他在船上的一場戲中提到了「不戰而勝的藝術」(the Art of Fighting Without Fighting)。李小龍並未與前來挑釁的拳法家正面交手,而是在說出這句話後,將對方引上了小船,接著切斷小船與大船之間的纜繩。這句話的思維可與中國兵法家孫子的思想相通;有趣的是,這個橋段與日本戰國時代劍豪塚原卜傳的故事極為相似。據說卜傳曾在渡船上被要求以真刀實劍一決勝負,他先是讓對方跳上中洲,自己則用竿子將船撐離岸邊,並以「不戰而勝」來勸誡對方的血氣之勇。
李小龍是否知悉卜傳的這則軼事無從考證,但毫無疑問的是,看過《龍爭虎鬥》的日本觀眾感受到了強烈的共鳴。李小龍在電影中融合了中國的思想與哲學,以及日本武士道的某些精神面向,並以電影形式呈現出來。若說他的獨特哲學正好觸動了日本人的心弦,或許並不為過。
然而,李小龍並非一味親日。他的第二部作品《精武門》本質上就是一部反日、抗日題材的電影。故事背景設定在20世紀初的上海。片中,李小龍飾演的主角準備走進公園卻被門衛攔下,門口掛著一塊寫著「中國人與狗不得入內」的告示牌。憤怒的主角被路過的日本人侮辱說:「學狗叫就讓你進去吧。」雖然歷史上確實存在類似的歧視告示,但其實是英國殖民者針對中國人所張貼的。在這部電影裡,日本人被塑造成反派角色,甚至入侵了主角所屬的武館挑釁並毒殺其師父。
儘管《精武門》以振奮遭日本人壓迫的中國人為主題,憑藉極高的完成度,仍在日本深受歡迎。讓日本觀眾接受「即使題材有反日意涵,若作品出色仍然值得讚賞」的思維,或許又是李小龍達成的另一項「革命」。
身為異鄉人的魅力
李小龍以香港為據點,短短三年間便成為世界級巨星,但在香港人眼中,他因「美國出生、持有美國國籍」的背景,始終帶著一層「外人」的色彩。他生前從未在雜誌人氣票選中獲得第一,唯一的獲獎紀錄也僅有台灣金馬獎的「最佳技藝特別獎」。另一方面,在美國,他不但面臨社會對於亞裔的歧視,還因為把功夫教授給非華人,而被中國武術界視為「叛徒」。因此,無論走到哪裡,他都像是一個異鄉人。
李小龍雖是黃種人,但身上流有高加索血統。他能流利地使用廣東話與英語,外貌常給人一種難以歸類國籍的感受。儘管使出動作激烈的武術,他的神情卻透出深沉而內省的靜謐。美國與香港對他而言,皆稱不上是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然而,他身上那種難以被國籍所定義的宿命,反倒透過電影結出了跨越國界與民族的普世藝術果實。
李小龍登上影壇的那個時代,日本正從戰敗陰影中復原、邁向高速成長期。然而在重新踏入國際社會時,日本人心中對於歐美依然難以完全擺脫深層的自卑感。或許正因為這樣的心理,日本人從李小龍身上看見了克服這類扭曲心態的希望。他既能展現跨越國界的普世性,又蘊含了觸及日本人內心深處的思想與哲學,這種雙重性正是李小龍的魅力所在,也說明了為何至今他在日本仍備受喜愛。
李小龍相關年表
1940年 隨父親的舞台劇巡迴演出期間於美國舊金山出生
1941年 返回香港
1948年 以童星身分開始演出
1955年 開始習練「詠春拳」(亦有說法為1953年)
1959年 為取得美國公民身分赴美,定居舊金山(另有說法為因行為不良遭逐出家門)
1961年 進入華盛頓大學就讀(後輟學)
1962年 於西雅圖成立首間武術道場
1967年 於洛杉磯設立道場,「截拳道」正式誕生
1970年 關閉西雅圖、奧克蘭、洛杉磯的三間道場
1971年 第二次返回香港,首部主演作《唐山大兄》於全球上映
1972年 《精武門》、《猛龍過江》於全球上映
1973年 7月20日逝世。《龍爭虎鬥》全球上映
1974年 主演作品陸續在日本上映,引發熱潮
1978年 遺作《死亡遊戲》完成並全球上映,在日本掀起第二波熱潮
1993年 傳記電影《李小龍傳》全球熱映,帶動第三波熱潮
*本資料由編輯部根據筆者提供之數據整理
標題圖片:香港觀光地標「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龍銅像,2023年6月8 日(路透/Tyrone S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