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強化安保和修改憲法,獲取保守群體的支持
最近一個多月,從石破茂前首相宣佈下臺到自民黨舉行總裁選舉、朝野各黨多數派的運作,政黨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從基本特徵來說,高市政權是一個繼承前首相安倍晉三方針路線的保守政權。不過在公明黨退出後,其政權擺脫了束縛,比安倍政權的純度更高。由於保守強硬路線是高市的「賣點」,所以如果不堅持推進,就相當於背叛了支持群體。在必須向保守群體示好這一點上,其與維新會是相通的。
因此,只要公開提出強化安全保障政策和修改憲法,至少和維新會之間就不會發生衝突。本人認為,現政權更具推行右翼政策的動力。即使是在安倍政權時期,由於公明黨的存在,當時未能實現修改憲法。如今,「修憲派」勢力的議席數雖在眾參兩院都不到3分之2,無法發起動議,但制定緊急事態條款的具體條文法案之類的動向,恐怕會比安倍政權時期更加活躍。
雖然對於高市領導的自民黨來說,不舉行選舉就不知道公明黨的退出造成的衝擊到底有多大,但就眼下而言,莫如說政權運作變得更加容易了。執政黨整體的立場與自民黨和公明党聯合執政時期相比,也變得更加明確了。
維新會原本就是一個從自民黨分離出來的政黨。立志改革的小泉純一郎政權終結後,在後續自民黨政權的改革意願逐漸淡化的過程中,高舉改革旗幟的維新會在大阪成立。之後經過近15年時間,維新會這次似有回歸自民黨之勢。上世紀70年代從自民黨分裂出的新自由俱樂部,在80年代和自民黨組建了聯合政府後解散,最終恢復了原狀。如果維新會的黨派勢力今後進一步衰落,那麼自民党和維新會的關係可能也會趨於這種走向。
首位女性當選首相,如何評價其在性別差距上的漸進性?
高市是日本的首位女性首相。但她本人並沒有那麼重視女性這個屬性,所以女權主義人士以及要求消除性別偏見的人士也並沒有那麼支持她。
即便如此,本人還是認為女性站上國家權力頂峰具有極大的象徵意義。日本在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排名落後,這主要是由外在性的指標造成的,而非思想信條。從某種角度來看,外在因素非常重要。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女權主義女性在日本原本就缺少被接納的政治土壤。國際輿論調查資料反映了這一點。去年東京都知事選舉中的候選人蓮舫就是典型,得到女權主義支援的女性很難成為多數派。
假設之前日本的指數是0,女權主義女性成為領袖是1,那麼高市首相的誕生至少相當於向前邁進了0.1或者0.15。是否積極看待這種漸進性,是評價高市當選首相有無劃時代意義的分水嶺。
高市之所以被選為黨首,或許也是因為在現有保守政黨必須改變形象的時候,容易給人帶來煥然一新的感覺。如果是準備沿用石破政權主要政策的小泉進次郎,那就不會產生任何新鮮感。
尤其是自民黨分析認為,在參議院選舉中,參政黨奪走了其鐵桿保守派支持者,因此在邏輯上意味著如果不安撫右派選民,其組織就將難以維繫。然而,如果是男性的話,基於政治正確的考量,在選擇性夫妻別姓等問題上難以直接坦白地表達保守立場。而女性且為保守派的高市便由此得以登場。
規定政黨體系的意識形態對立
在政治學上,政黨間的競爭模式被稱為「政黨體系」。它是根據政黨的數量及其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的定位來分類的。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存在著單獨執政黨的自民黨、中立的在野黨公明黨和民社黨構成的「自公民」框架,此外還有社會黨、共產黨等。預計高市政權成立後的政黨體系將是這樣一種格局:右派執政聯盟 的「自民+維新」,保持中立、對執政黨予以理解的「公明+國民民主黨」,以及和執政黨針鋒相對的左翼勢力「立憲民主黨+共產黨」。這還讓人似乎有回到了昔日「自公民」合作時代的感覺。
安倍政權時期,自民黨的一黨獨大和朝野第一大黨的意識形態分歧十分突出。本人將這種情況下的政黨體系稱作「新55年體制」。
這種體制在石破政權時期由於執政黨議席數大幅減少,加上朝野第一大黨趨於中立而一度瓦解。隨著高市政權的誕生,或將再次出現意識形態的分極化。但自民黨已經不再具有一黨獨大的勢力,因而不能稱為「新55年體制」。雖說是少數執政黨,但自民黨仍擁有不上不下的議席數,所以也難言是「分極多黨制」。
昔日的「55年體制」和一直延續到近年的「新55年體制」,在根本上都是以憲法和防衛政策為核心議題的保守陣營與革新陣營(保革)的對立。長久以來,這種對立規定了日本的政黨體系。這種對立至今仍在延續,從這個意義而言,其具有持續性。
最終,在高市政權誕生的過程中,可以說再次確認了保守派與改革派(保革)意識形態軸心磁場的強度。國民民主黨黨首玉木雄一郎直言,之所以沒有和立憲民主黨聯手,是因為在憲法、防衛和核電廠的問題上存在分歧,其實就是保革的意識形態之不同所致。
強化外國人管制——「保革對立」的新版本
政權成立之際,高市和維新會達成共識,將削減眾議院定員數,這其中包含了多重意圖。
首先是「政治與金錢」的問題。由於目前難以修改《政治資金規正法》,所以取而代之地提出減少眾議院定員,營造出「正在努力」的表像。此外,如果大量削減比例代表議席,又可以從實際層面遏制近年來不斷崛起的少數勢力和新興政黨的發展。可以認為這一招堪稱為深思熟慮的策略。
不過,削減定員會導致「一票之差」的問題更難得到糾正,而且,其財政效果也甚微。雖然在野黨因怕被抨擊「明哲保身」而難以提出反對意見,但「刀刃向內的改革」這種構想本身,實難獲認同。政治家刀刃向內,對於選民來說,最多不過是「解氣」而已,沒有什麼更大的意義。
在追求建立兩黨制的政治改革推進派中,相較於削減比例代表這種做法,或許也有人更贊成純化小選舉區制。關於選舉制度的討論,容易被人們與支持哪股勢力這個問題聯繫起來。選舉制度並沒有客觀的正確答案,而是與在多大程度上期待哪股勢力這種黨派考量直接相關。
上世紀90年代實施的選舉制度改革相當激進。但自民黨依舊強大,政權更替鮮少發生。本人認為,日本政治如此般的根本原因,不在選舉制度,而是在於以憲法問題為核心的保革意識形態對立的磁場過於強大。
安倍政權下臺是在2020年,高市政權可視為是時隔5年後再度出現的自認右派政權。針對修改憲法的問題,維新會自不待言,國民民主黨也是態度積極,所以高市就算把這個問題打造成爭論焦點也無所損失。而且,在傳統「保革對立」框架下,還增加了一個強化外國人管制政策的新變種。
外國人問題從未被政治精英當作過爭論焦點,這在社會層面已存在違和感,現在已經出現了在社群媒體上抓取這個問題並加以渲染放大的勢力。社群媒體影響力大大提升,新興勢力更加容易崛起這一點,和安倍政權時代已是大不相同。
通常來說,如果保革對立升級,那麼在野黨就會分裂,形成有利於保守政黨自民黨的局面。今後,高市政權採用鷹派政策進行挑釁時,立憲民主黨將會採取怎樣的立場,這一問題備受關注。若因挑釁而轉向左傾,恐重蹈昔日社會黨的覆轍,實現政權更替的目標將漸行漸遠。
採訪、組稿:nippon.com常務理事 古賀攻
標題圖片:高市早苗首相出席就任後首場記者會,2025年10月21日下午,首相官邸(AFP/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