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企業實施社會招聘
Recruit Works研究所《社會招聘實際情況調查》(2024b)顯示,2023年度下半年實施過或正在實施社會招聘的企業占比(後文簡稱為「社招實施率」)達到了79.5%。回顧該調查的首份資料,2013年下半年社招實施率為59.9%,這意味著10年間上升了大約20個百分點。相較過去,社會招聘顯然已經變得更為普遍。
員工規模越大的企業,社招實施率越高。該調查顯示,員工人數5到299人、300到999人和1000到4999人的企業社招實施率分別為70.7%、85.5%和91.2%,5000人以上大型企業的為95.9%。鑒於1000人以上的企業社招實施率已經超過90%,可以認為對於大企業來說,社會招聘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分行業來看,機械器具製造業(86.5%)、運輸業(85.7%)、餐飲住宿業(84.0%)等行業的企業社招實施率較高。
疫情後,轉職人數增多
接下來,我們站在勞動者的視角,了解一下他們眼中的社會招聘,即轉職的實際情況。
基於勞動力調查資料製作的轉職人數(就業人員中之前有過另一份工作並在過去1年內經歷過離職的人)推移圖顯示,近年來的峰值是2019年的353萬人。此後,受疫情影響,轉職人數一度減少,並於2021年觸底。2022年轉為增加,自此一直保持增加趨勢。推移圖還顯示,在雷曼衝擊引發的金融危機時期(2008-2009年)轉職人數也減少了,可見轉職人數的多少取決於經濟形勢的好壞。

如此看來,可以認為近年來社會招聘趨於活躍與離職、轉職人數增多有關。轉職人數增多的背後存在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日本厚生勞動省《2024年版勞動經濟分析》就指出,「尋求條件更好的工作」是2023年轉職人數增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近年來,在人手不足的背景下,眾多企業積極漲薪,還有許多企業針對應屆畢業生上調了起薪。於是,勞動者主動辭職以尋求待遇更好的工作,其結果就是整個勞動力市場上社會招聘日趨活躍。
此外還有多種因素。例如,對資訊技術工程師和資料科學家等需要專業知識或技能的職位,企業需求旺盛,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Personal career於2025年1月發佈的面向轉職者的求人倍率報告顯示,IT與通信行業面向轉職者的求人倍率為7.59倍,緊跟在諮詢業(9.68倍)和人力資源服務業(8.88倍)之後。
同時,儘管各個企業在具體操作上有所不同,但招收特定職務者的情況也在增多。對於那些有意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提升專業性的人來說,理想的選項越來越多,這是社會招聘日趨活躍的另一個因素。
應屆統招制度是否走向崩潰?
在談論社招日趨活躍這個現象時,人們經常議論的一個問題是「應屆統招制度是否正在崩潰?」應屆統招制度是日本勞動力市場的一個特點。當人們以否定性的含義談論近年來經濟成長停滯、勞動力市場固化等話題時,總會伴隨著「應屆統招制度被瓦解」「應屆統招制度已達極限」等論調。
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Recruit Works研究所的《社會招聘實際情況調查》(2024b)。關於2023年度下半年社會招聘實施目的的多選題,受訪企業回答最多的是「應對員工離職的情況」,占比達70.7%,其後依次是「獲取即時戰力型人才」(69.5%)、「應對招聘沒招滿的情況」(64.0%)。可見,社會招聘增多是由於面向應屆畢業生招人沒招滿,離職、轉職人數增多等。
至少從這一調查結果,我們看不出社會招聘日趨活躍與應屆統招制度被瓦解或已達極限之間存在關聯。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Recruit Works研究所《大學畢業生求人倍率調查》(2024a)顯示,2025屆畢業生中,有意向到民間企業就職的人數為45.5萬人,連續兩年增加,求人倍率達到1.75倍。儘管此前受疫情影響,2022屆畢業生的求人倍率一度降至1.50倍,但自那之後,這個數字一直在上升。
在這個意義上,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需求依然很高,我們很難在社會招聘日趨活躍與應屆統招制度瓦解或已達極限之間找到關聯。
力阻人才外流迫在眉睫
那麼,今後社會招聘的走勢如何呢?筆者推測,如果轉職人數繼續維持在近年來的水準,那麼,社會招聘以及應屆統招都將在短期內保持活躍的狀態。不過,應該不太可能像疫情之後的復甦期那樣出現激增,而是保持高位徘徊。
在這樣的形勢下,企業要做的或許是提升自身透過社會招聘招人的能力。對於過去主要透過應屆統招獲取人才的企業來說,在社會招聘方面可能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然而,面對未來業務環境的重大變化和少子老齡化等各種課題,不只依賴於應屆統招,開發多樣化招聘管道是企業要優先考慮的經營課題之一。
此外,企業還必須更加重視如何避免員工離職,留住人才。離職的情況越少,企業在社會招聘上的投入自然就越小。在社會招聘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陷入「大量離職、大量招聘」的惡性循環,堪稱人力資源管理的致命昏招。
除了待遇之外,能否留住人才還涉及工作舒適度、職場人際關係、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因素。企業有必要冷靜地看清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確立社會招聘的機制,確保轉職者順利成為企業即時戰力型人才。
標題圖片:PIX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