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的發展
位於岡山縣倉敷市的兒島,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典籍《古事記》中有記載的重要地方。雖然如今已與陸地相連,但它本是一座島嶼。因周邊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加上人為排水開墾和填海造陸,最終形成了一片廣闊平地。
由於鹽鹼地不適合種植水稻,在開展大規模排水開墾的江戶時代,人們種起了耐鹽鹼的棉花。這些棉花被用於生產帆布和布襪,兒島因此成為重要的棉花產地。尤其是帆布,從江戶時代到明治時代,在經由日本海連接大阪和北海道的北前船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簡單地說,帆布就是未用靛藍染色的素面粗布,這也成為生產牛仔褲的「布料」。
兒島與日本國產牛仔褲的歷史
712年
《古事記》中提及「兒島」
江戶時代(1603-1868年)
棉花大片種植,用於生產帆布等產品
明治時代(1868-1912年)
生產車篷和作業服等
戰後(1945-1960年)
主要生產校服
1965年
國產牛仔褲誕生
1980-1999年
海外品牌牛仔褲湧入,競爭白熱化
1998年
UNIQLO推出低價牛仔褲
*筆者製作
明治時代,兒島相繼建起多家紡織工廠,帳篷、卡車車篷、作業服等產品的產量日益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棉制校服成為主要產品,兒島也成為日本校服最大的產地。隨著棉紡產業的長期發展,兒島廠商積累了精湛的縫製技術。
艱難的轉型
然而不久,原本一直引領日本棉花產業發展的兒島遭遇了危機。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日本開始生產特多龍(達克綸)這種新材料。特多龍是被譽為「比絲更細,比鐵強度更高」的劃時代材料,這給兒島帶來了顛覆性改變。
特多龍製成的校服受到熱烈歡迎,棉制校服徹底沒有了銷路。大型製造商Maruo被服(現在的BIG JOHN)的倉庫裡堆滿了滯銷的棉制校服。束手無策的公司社長尾崎小太郎將目光投向在東京上野阿美橫丁大受歡迎的牛仔褲,當時這種褲子叫做G pants(*1)。

上世紀60年代美國Union Special公司生產的縫紉機。這種縫紉機可做到牛仔褲特有的「卷邊縫」縫法(Betty Smith牛仔褲博物館提供)
尾崎拿到美國產的G pants後,仔細研究了其面料和縫製工藝等。在縫製方面,公司有長期積累的傳統技術,有信心加工製作。然而,他們從未見過用靛藍浸染棉花製成的牛仔布。不僅如此,加固褲兜口的金屬鉚釘、紐扣、拉鍊、縫製厚棉布所需的粗線、縫紉機等其他物件也都是第一次見到。
最終,他們從美國進口了這些原材料。1965年4月,首次成功製作出國產牛仔褲。

上世紀70年代,年輕女性以包食宿的形式在牛仔褲工廠工作(Betty Smith牛仔褲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