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演的「無裁判職業摔角」
2025年1月,睽違四年重返政權的美國總統川普,把矛頭指向長年的對日貿易逆差,祭出高關稅措施,意圖壓制日本進口。
關於雙方關稅稅率,日美之間仍持續進行外交交涉,但川普總統接下來會祭出什麼手段依舊難以預測,日本勢必將面臨艱難的應對抉擇。
高舉「美國優先」旗幟、持續向他國施壓的這位棘手總統,我們究竟該如何與之相處?曾在川普第一任期的2017至2018年間擔任哈佛大學客座教授的吉見教授指出,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川普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

吉見俊哉教授
「有人說川普總統代表了美國的民族主義,但他所做的,與其說是『美國第一主義』,不如說是『自己第一主義』。只要對自己有利,他不惜挑動美國社會的對立,甚至煽動全球的分裂。說到底,他的行動本質就像一場沒有裁判的『職業摔角』——先攻擊對手,被反擊後立刻還手,甚至把媒體和國際機構都捲進來,只為博得全場喝采。因為到處都能變成他的擂台,周遭的人往往還沒弄清楚狀況,就已被捲進他的節奏裡。到了第二任期,這種特徵更是愈演愈烈。」
誕生於衰退的美國國土的「帝國主義亡靈」
川普總統自第一任期以來高舉的口號是「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那麼,他所想像的「偉大的美國」究竟是指哪個時代?首先,可以推測他所指的應該是1950年代到1960年代的美國。然而,當他提到擁有丹麥自治領格陵蘭島或巴拿馬運河,甚至主張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第51州」時,其態度又讓人聯想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帝國主義時期。
「當然,這裡所指的美國,會讓人想到越戰失敗之前的1950至1960年代吧。但不僅如此,川普在總統就職演說中還曾讚揚威廉・麥金萊總統(任期1897~1901年),並暗示自己借鑑其關稅政策。麥金萊正是美國最赤裸展現帝國主義時期的領導人。1898年美西戰爭獲勝後,美國取得了菲律賓、波多黎各和關島。同年,又在夏威夷煽動親美派發動政變,將其併入美國。第二任川普政府,可以說是『帝國主義時代的亡靈』再度浮現,這與近年中國在領土問題上對東南亞施壓,或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舉動,正好相互呼應。」
一向自詡為「世界警察」的美國,為何會誕生一位高舉不合時宜的擴張主義旗幟的總統?其背後,隱約透露出美國走向衰退的現實。
「從歷史角度來看,美國在1920年代到1960年代達到繁榮巔峰。70年代因越戰失利,氣勢逐漸衰退。80年代雷根政府上台後,在新自由主義浪潮下,全球化加速,美國看似復甦,但國內分裂卻更為嚴重。透過全球化致富的,其實只有部分IT產業與金融界人士,許多未能分享到紅利的美國民眾反而日益貧困。也就是說,美國分裂成一個繁榮的「輕美國」與一個走向衰敗的「重美國」,巧妙捕捉並利用這股不滿來贏得選舉的,正是川普。

跳著舞的川普(USA TODAY Network via Reuters Connect)
然而,吉見教授預測,川普總統不僅無法讓美國復甦,反而會加快其衰退的步伐。因為當前支撐美國實力的根源在於全球化經濟,而透過高關稅政策等手段切斷全球化網絡,無異於是在自斷生路。
日本人對美國的情感如鐘擺般擺盪不定
那麼,日本應該如何面對川普領導下的美國呢?
現今穩定的日美關係,奠基於日本國民對美國的高度親近感。內閣府2024年的「外交相關輿論調查」顯示,有多達84.9%的人表示對美國「有親近感」或「比較有親近感」。
這個數字自1975年開始調查以來,幾乎始終維持在70%以上的高水準,2010年代後更是多次突破80%。自2010年以來,唯一下滑到七成多的即是川普第一任期的2017至2019年三年間。
吉見教授表示,值得關注的是日本人在第二次川普政府上台後,對美國的情感如何變化。
「目前國內尚未公布如報社等機構所做的正式民調,但川普接連對日本拋出不合理的嚴苛言論與政策,因此長期以來居高不下的親近感,很可能已經大幅下滑(*1)。隨著川普持續執政,至少過去那種『一體同心』的感覺,應該已經明顯弱化。過去有七、八成以上的國民抱持親美情懷,日本政府與政治人物也難以公然與美國保持距離。但若未來輿論出現如同地殼變動般的轉變,日本長期以來一面倒向美國的外交政策,將會迎來重大調整。」
回顧過去,日本人對美國的情感,如同鐘擺般在親近與反感之間擺盪。
在幕府末期,「尊王攘夷」成為口號,反歐美的民族主義高漲,甚至出現襲擊外國人與縱火等事件。明治維新後,為推動文明開化,日本立即轉向親歐美。經歷日清、日俄戰爭期間再次高漲的民族主義後,到了大正時代,日本透過好萊塢電影與爵士樂等,逐漸接受美式生活方式。
自1930年代到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全面轉向反美,高喊「打倒鬼畜美英」。1945年戰敗後,日本又再度倒向親美,美國文化成為富足的象徵,滲透日本人生活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