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多川歌麿:浮世繪美人畫巨匠
JP-Home.com
喜多川歌麿是江戶時代著名出版商蔦屋重三郎發掘的浮世繪畫師,其美人畫作品風格新穎,深得那些老江戶市民的喜愛。進入明治時代(1868-1912年),當彩色浮世繪「錦繪」逐漸過時被人遺忘之際,歌麿的美人畫被英國人弗朗西斯·布林克利發現,之後開始作為頂級美術作品在世界傳播。
|
畫師生涯從役者繪開始
在浮世繪的歷史上,喜多川歌麿(1753?-1806年)無疑是美人畫第一人。正如眾多浮世繪畫師一樣,他也並非一夜成名。據說,最初他主要畫的是長33公分、高15公分的小幅「役者繪」,那是浮世繪的一種形式,內容以歌舞伎的演員、舞臺及觀眾為主。彼時的浮世繪版畫,並不是畫師想畫什麼就能畫什麼。製作人,也就是被稱為版元的出版商先考慮什麼樣的題材可能暢銷,再據此安排畫師、雕版師、印刷師分工合作,從而製作出多版套印的浮世繪版畫——錦繪,並透過薄利多銷的方式實現盈利。
役者繪的銷售期很短,一般僅有劇碼上演的一個月左右時間,因此以成本較低的小幅畫為主。尺幅小,人工費和材料費等可控,風險低,正適合交給新人畫師繪製。喜多川歌麿的浮世繪畫師生涯也和其他畫師一樣,是從小幅役者繪開始的。

《五郎時宗 市川八百藏》,小幅錦繪,作於1776-1777年間。喜多川歌麿以北川豐章為名繪製的作品,出版商不詳(藏於哈佛藝術博物館)
邂逅蔦屋重三郎
喜多川歌麿的幸運之處,在於他的才華得到了出版商蔦屋重三郎(人稱「蔦重」,1750-1797年)的賞識。蔦重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有名的花街柳巷「吉原出生、長大,他憑藉在那裡養成的審美意識投身出版業,是一位具有高度審美眼光的不可多得的出版商。
歌麿與蔦重的第一次合作,是繪製黃表紙《身貌大通神略緣起》(1781年出版)的插圖。黃表紙是一種帶插圖的通俗讀物,這可以算是喜多川歌麿接到的第一個「大訂單」。

志水燕十著、喜多川歌麿繪《身貌大通神略緣起》,1781年。出版商:蔦重(藏於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
透過這部黃表紙,蔦重發現了歌麿的才華。1783年7月,蔦重委託歌麿繪製吉原慶典活動「燈籠祭」的活動序列表;同年8月,蔦重將以「吉原俄」為題材的《青樓仁和嘉女藝者部》系列委託給了歌麿,那是一幅真正的大幅錦繪,長38公分、高28公分。
吉原俄於晴朗的夏季舉辦,自8月1日起,為期30天。活動期間,藝伎們上街遊行並展示精心準備的表演。在歌麿之前,俄圖主要出自老出版商西村屋與八,其形式類似於節目單,上面有劇碼演出場景圖,配以劇碼名稱和藝伎名字等文字資訊。
而歌麿的俄圖與西村屋版的最大不同在於,他描繪的不是正在表演的藝伎,而是她們在舞臺下的樣子。例如,在《青樓仁和嘉女藝者部 獅子 Tama屋 Oito》中,藝伎正在茶屋休憩,旁邊的「禿」(侍奉藝伎的童女學徒——譯註)饒有興趣地凝視著藝伎身上華麗的服裝。這種生動的畫面,在已經形式化的浮世繪美人畫中極為罕見,雕刻、印刷也十分精細。可以說,蔦重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了喜多川歌麿這個錦繪新人的潛力,成就了這個里程碑式的作品。同年9月,蔦重把業務擴展到錦繪出版中心日本橋地區,與歌麿的合作關係也愈發牢固。

《青樓仁和嘉女藝者部 獅子 Tama屋 Oito》,大幅錦繪,約1783年8月。出版商:蔦屋重三郎(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出處:ColBase)
在美人畫之外的領域亦展現才氣
蔦重基於自己與狂歌師的交往,鼓勵喜多川歌麿挑戰全新的繪畫領域。以1788年的《畫本蟲撰》為開端,歌麿創作了7部色彩華美的狂歌畫冊。這些畫冊也堪稱當時雕刻、印刷技術的巔峰之作,展示了歌麿在美人畫之外的才氣。

宿屋飯盛編、喜多川歌麿繪《畫本蟲撰》,彩印狂歌畫冊,1788年出版。出版商:蔦重(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挑戰美人畫新風格
1791年,幕府推行寬政改革,加強了對出版業的管制。山東京傳(1761-1816年)著3部灑落本(江戶時代一種主要描寫妓院故事的詼諧小說——譯註)被認作為不當出版物,這致使山東京傳被處50天手鎖刑,蔦重則被判處沒收一半財產的重罰。為了捲土重來,蔦重於1792-1793年再次啟用喜多川歌麿,推出了全新風格的美人畫大首繪。構圖上聚焦面部的風格雖在役者繪中已有先例,但在美人畫領域屬於浮世繪史上首次嘗試。
喜多川歌麿特意選擇了沒有明確原型的女性作為大首繪的主角。僅憑畫中人物微傾的體態和細小的動作便能讓觀者感受到其內心情感,這種細膩的表現力唯有歌麿才能做到。《婦人相學十體 浮氣之相》《歌撰戀之部 溢露之戀》等作品享有盛譽,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的才華。

《婦人相學十體 浮氣之相》,大幅錦繪,作於1792-1793年間。出版商:蔦重(藏於紐約公共圖書館)

《歌撰戀之部 溢露之戀》,大幅錦繪,作於1793-1794年間。出版商:蔦重(藏於芝加哥美術館)
同一時期出版的是描繪以美貌聞名的真實女性的作品系列。喜多川歌麿在自己的畫作中給當時的「寬政三美人」賦予了許多虛構的設定。這些作品廣受歡迎,他的名字也在大眾心中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寬政三美人圖:難波屋Okita、高島Ohisa、富本豐雛》(被刪去女子名的版本),大幅錦繪,作於1792-1793年間。出版商:蔦重(藏於紐約公共圖書館)
因寬政改革屢次遭禁
然而,隨著寬政改革的推進,以普通少女為題材的作品也受到了質疑。1793年,幕府禁止在錦繪中標注少女的姓名。對於曾遭重罰的蔦重而言,還得維持其位於黃金地段日本橋的店鋪,已經不能冒著倒閉的風險行強烈反抗之舉了。他選擇透過刪除畫上姓名等方式進行應對。
另一方面,吉原作為獲得幕府認可的花街柳巷,描繪吉原游女(妓女)的畫作不被視作問題。於是,蔦重讓歌麿將目光投向一般顧客難以窺見的吉原遊女的生活,充分發揮其觀察力,推出了描繪遊女真實日常的系列作品《青樓十二時》。

《青樓十二時 續 午之刻》,大幅錦繪,約作於1794年。出版商:蔦重(藏於芝加哥美術館)
1794年,蔦重啟用東洲齋寫樂,大力出版役者繪。以這一年為轉折點,歌麿與蔦重之間拉開了距離。或許蔦重也意識到,在寬政改革之下繼續出版美人畫的前景有限。而歌麿已是知名畫師,他開始與多家出版商展開合作。1795年-1796年,他在作品中採用畫謎形式來表示美人的姓名,以抵制禁令。這些作品一上市就遭到了封禁。

《高名美人六家撰 高島Hisa》,大幅錦繪,作於1795-1796年間。出版商:近江屋權九郎(藏於芝加哥美術館)。作品右上角便是暗示美人姓名的畫謎。放大後可以看出,從上至下依次是鷹(日語讀taka,與「高」同音)、島、火(日語讀「hi」)、半隻鷺(日語中「鷺」讀「sagi」,一半便是「sa」)。由此便可知畫中美人的姓名為「高島Hisa」
1800年,堪稱歌麿美人畫代名詞的「大首繪」被禁;1804年,歌麿因創作與豐臣秀吉傳記《太閣記》相關的錦繪,被處50天手鎖刑。
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另一方面,喜多川歌麿也經常以生活中稀鬆平常的情景為題材進行創作。

《在大樹下避雨》,大幅錦繪,由3幅組成,作於1799-1800年間。出版商:鶴屋喜衛門(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出處:ColBase)
寬政(1789-1801年)末期到享和(1801-1804年)年間,歌麿創作了大量描繪母親對孩子無私之愛的佳作。或許他是為規避幕府監管而選擇了這個安全的題材,但同時也反映出了浮世繪藝術的另一面——日常生活成為浮世繪的主題,並吸引了大量購買者。對於在這座大城市土生土長、熱愛日常生活的江戶人而言,孩子健康成長是這座城市的驕傲。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喜多川歌麿所作母子畫受到了人們的喜愛。

《偷看》,大幅錦繪,作於1799-1800年間。出版商:近江屋權九郎(藏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被英國人重新發掘
也許是為了從幕府對出版界的一再打壓中逃離出來,晚年歌麿應其支持者的要求創作了大量的肉筆浮世繪(直接在紙上繪製的浮世繪,而非大量印刷的版畫——譯註)。這些在贊助者支持下創作的肉筆浮世繪作品能夠長久地受人喜愛,而錦繪則只流行一時,過時便無人問津。喜多川歌麿的錦繪作品也不例外,與大多數浮世繪版畫一樣,逃不過被倒入鍋中煮爛後重新做成紙的命運。
明治初期,「美術」一詞剛剛誕生。後來成為浮世繪商人的吉田金兵衛開始在露天夜市出售自己出於興趣收藏的錦繪。某天,一個外國人以超乎想像的高價購買了喜多川歌麿的錦繪,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只收購喜多川歌麿之作。此人便是英國人弗朗西斯·布林克利(Francis Brinkley,1841-1912年),人稱「Benkei先生」。透過這個英國人,在日本漸被遺忘的歌麿錦繪邁出了成為世界級美術作品的第一步。布林克利的藏品如今被保存在紐約公共圖書館。
標題圖片:背景圖片為浮世繪作品《高名美人見忠臣藏 十一段目》(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出處:ColBase)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b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