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端是山手線的「終點」
田端車站正式營運日為西元1896(明治29)年4月1日,是繼品川、新橋、上野、澀谷、新宿、目黑、目白、秋葉原開業後第九個誕生的車站。
《鐵道要覽》記載田端為山手線的「終點」。山手線的正式起訖段是以品川為「起點」,途經新宿、池袋,至田端為止,全長約20.6公里。田端至東京段實為東北本線、東京至品川段為東海道本線,換句話說,我們所熟知的山手線環狀線,其實只是鐵路營運上的通稱而已。
田端的地名由來相當單純。
- 於農田邊緣開墾出的村莊
- 村莊的田地分佈為稻田與其他作物(畑)各半
這幾種說法皆記載於東京都北區編纂的《北區史》中,北區也是田端站所在地。因此,可以理解此地名是由「田」跟「畑」或「端」組合而成。
實際上,「田畑」一詞曾多次出現在江戶時代的文獻中,如《江戶名所圖會》便採用該詞。另一方面,《新編武藏風土記稿》也記載了武藏國豐島郡岩淵領轄下的「田端村」,而在《江戶紀聞》(紀錄天正年間[1573年]之後的江戶社會各種傳聞)一書中,則指出「田端說可信度較高」。
營運初期的列車採取之字型折返路線(Switchback)進站
「端」這個字,在田端站的成立及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時車站所在地為「北豐島瀧野川村大字田端字峽附」,儘管不確定「峽附」讀音為何,但地圖研究家今尾惠介表示,根據往東兩公里有所「荒川區立峽田(haketa)小學校」來看,應該是讀作「haketsuki」。
「峽」有「懸崖」、「峭壁」之意。
搭乘田端往上野方向的山手線外環線列車時,右方會看到陡峭的「崖」,崖上是武藏野台地「山手」,崖下是「下町」,而剛好位於山手與下町兩區的交界「邊緣」處的,正是田端車站。
田端一詞意為「稻田邊緣」,同時,它也是一個在地形上具有分界意義的地點,因此,田端站擁有和其他車站不同的歷史背景。
最初,田端站隸屬於日本鐵道「土浦線」,此路線自土浦出發,經過牛久、取手(皆位於茨城縣)終點為東京,是連接首都的重要貨物運輸路線。當時主要運送從福島縣富岡町至茨城縣日立市一帶的常磐煤田所產之煤礦。
列車自茨城的低地駛來,必須「爬升」至位於交界處中段的田端站,由於載運大量燃料和各式原物料,因此採取之字型折返路線進站,以克服坡度上的困難。

圖為田端站正式營運前,正進行開山整地工程的照片。可見地勢有明顯高低差,故需採取之字型折返方式(參考《日本國有鐵道百年史》,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所謂之字型折返路線(Switchback),是指在鋪設於陡坡的鐵軌上設置一個銳角的折返點,列車先駛至折返點,然後以後退方式爬坡上升,現在在箱根登山鐵道等地仍可見到。
只不過,由於當時為蒸汽火車,每次折返時都必須先將車頭的車廂分離,再連接到最後一節車廂,過程費時且不便。
因此,日本鐵道在1905(明治38)年時廢除了之字型折返路線,新設置日暮里車站,將來自土浦的列車改往日暮里方向。這條土浦至日暮里段便是現今的常磐線,途中不經過田端站。
話說回來,早在1883(明治16)年,從熊谷(埼玉縣)往上野方向之延伸路段就已開通,亦即現今的東北本線和高崎線。隨著田端站的啟用,上野-田端-熊谷便得以串連。至今仍是山手線和東北本線(京濱東北線)之交匯站。
也就是說,田端原本是規劃作為常磐線、東北本線的轉乘車站,但如前所述,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並不適合作為常磐線的「車站」。
此外,由於常磐線鐵軌本就架設於地勢較低處,因此1912(大正元)年起,政府啟動延伸工程,規劃在田端站旁大片空地興建貨物調度場。工程於1917(大正6)年竣工,面積約六萬坪,是當時最新型的調度場,搭配先進照明設備,讓夜間工作也能順利進行。

大正時代田端調度場的照明設備,點亮夜間光明。《馬自達新報》(1916)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這座調度場後來成為「田端信號場站」,常磐線貨物支線和山手線貨物線等皆經由此站,至今仍是JR貨物重要集散中心。這個在「邊緣」的車站支援著整體東京物流產業,迄今更是不可或缺的貨物中繼站。
信號場站的西側是東北新幹線的列車車輛基地——東京新幹線列車車輛中心。這裡會停靠大量貨物列車和新幹線等,有許多人將此地視為「鐵道聖地」。
大正至昭和初期的文人聚會沙龍
1930(昭和5)年,田端站搬遷至東南方200公尺處的現址,設置北口及南口兩個剪票口。北口是主要出入口,南口位在武藏野台地,設置自動閘門,無站務人員。簡樸的車站彷彿是地方小站,也沒有站前廣場,是個隱密的秘境。

南口沒有站前廣場,完全不像山手線出入口(PIXTA)
南口海拔約20公尺,北口約6公尺。從南口往下看,可以清楚展望田端站位於台地的下方。也由於這樣的地勢,車站附近有許多「坂」,如江戶坂、上之坂、不動坂等,悠遊其中正是田端散步的樂趣之一。
不動坂位於南口附近,是石頭階梯,解說牌寫著「此處曾安置過一尊石造不動明王立像,也曾有不動瀑布」。如今,不動明王像已遷移至此地以西800公尺處,成為了田端不動尊。
上之坂則為文豪芥川龍之介的舊宅邸所在地。芥川於1914(大正3)年移居田端,隨後室生犀星、菊池寬、荻原朔太郎、堀辰雄、平塚雷鳥也相繼移居此地,漸漸地,田端成為作家和藝術家的聚集地,亦有「文士村」之稱。隨著文人雅士聚集,餐廳與網球場林立,形成了熱鬧的藝術沙龍。而流傳至今的芥川作品「羅生門」、「鼻」、「河童」等,便是在田端時期創作的。
然而,1927(昭和2)年芥川自殺後,隔年犀星也離開了田端,文士村的黃金時代亦隨之落幕。
北口站前的「田端文士村紀念館」是一座可以回顧這些文人雅士的歷史博物館,館內也展示了舊芥川宅邸的復原模型及相關文獻。為紀念芥川移居田端110週年,自10月5日起舉辦《作家芥川龍之介的起點~書齋「我鬼窟」誕生的故事~》特展。

田端文士村紀念館(PIXTA)
接下來介紹更早之前鎌倉時代的相關史跡,自田端北口徒步10分鐘有一座上田端八幡神社。
江戶時代的田端地區,將台地稱為上田端村、崖下稱爲下田端村,而八幡神社為鎮守上田端一帶的神明。
據傳,1189(文治5)年,源賴朝在平定了奧州藤原氏後,賦歸途中與當地豪族豐島氏路經此地,並迎神奉祀,主要祭神為品陀別命,即第15代應神天皇,也是掌管軍事之神。

《江戶名所圖會》的田畑(端)八幡宮(圖中紅框部分)。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八幡神社境內有座別宮名為白髭神社,別宮附近有一棵與賴朝家臣畠山重忠有歷史淵源的巨木「爭鬥之杉」。巨木高約8公尺、樹幹粗約3公尺,傳聞重忠曾與家臣針對此樹木為松樹或杉樹而爭論不休。而如今白髭神社巨木已不復存在,僅存一座小小的祠堂。
室町時代後期的武將太田道灌也有類似的故事。現在田端附近仍有一處高台名為道灌山,據說當時道灌與其隨從也在此爭論過高台上的巨木「是松樹還是杉樹」。或許這正是一個傳說隨時間逐漸演變的例子吧。
【關於田端車站】
- 正式營運:西元1896(明治29)年4月1日
- 每日平均乘客數:3萬7291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27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 轉乘路線:JR京濱東北線(無其他鐵道公司路線)
【參考文獻】
- 《東京地名由來辭典》竹內誠編,東京堂出版
- 《北區史》北區
- 《山手線 車站與城市的歷史探訪》小林祐一,交通新聞社新書
- 《站名學入門》今尾惠介,中公新書出版
- 《山手線江戶巡禮》安藤優一郎,潮出版社
標題圖片:1920(大正9)年左右的田端車站。右方為月台,左方為開往調度場的蒸汽火車(鐵道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