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院中戲,狸奴好奇近前嗅,躲入殼中愁——才麿
JP-Home.com
猫の子に齅(かが)れて居るや蝸牛(かたつぶり) ——才麿
蝸牛院中戲,狸奴好奇近前嗅,躲入殼中愁 才麿
(1697年前作,收錄於《陸奧鵆》)
蝸牛因其有趣的外形和悠緩的動作而受到孩子們的喜愛。碰一下,觸角就會縮回殼中,給人一種難以形容的感覺。平安末期的歌谣集《梁塵秘抄》中就收錄了一首童謠——舞へ舞へ蝸牛、舞はぬものならば、馬の子や牛の子に蹴(く)ゑ(え)させてん、踏み破(わ)らせてん」,意思是「蝸牛快快舞起來,你若停下不跳舞,小心讓牛馬崽踢腳得滿地滾,踩得稀巴爛。」這首兒歌是把蝸牛搖動觸角爬行的樣子比作跳舞。但如果不跳舞,就會遭馬駒牛犢猛踢亂踩,真夠殘酷的。童謠裡出現牛,是因為蝸牛也有角,「蝸牛」這個漢字名字,似乎也由此而來。平安末期的和歌詩人寂蓮法師也有一首蝸牛的和歌——牛の子にふまるな庭のかたつぶり角ありとても身をな頼みそ(《寂蓮法師集》),大意是「蝸牛園中爬,小心別被牛崽踏;雖有牛樣角,但勿太自信。」
才麿一改以往和歌中蝸牛被小牛踩踏的描述,而是讓小貓用鼻子去嗅它,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過,即便拋去這種技巧,這首俳句依然妙趣橫生。春天剛出生不久的小貓總有旺盛的好奇心,忽然發現一隻蝸牛,忍不住上前好好地拿鼻子聞聞「這是啥東西?」蝸牛看似非常不快,但它跑不快也躲不開,只得縮進殼裡。
才麿(1656-1738年)這位俳句詩人,年輕時在江戶與芭蕉一同摸索新的俳句風格,之後在大阪廣收門徒,成為一代宗師。
標題圖片:PIXTA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topics/b09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