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Kitty50週年創下歷來最高收益
「Hello Kitty」誕生於1974年,她的誕生「週年」與三麗鷗的歷史高點竟一致到令人嘖嘖稱奇。25週年時,創下1502億圓(1999年第一季)的史上最高收益。40週年時(2014年第一季),創下國外最高銷售佔比(36%),同時也是過去最高利潤(215億圓)。後來,雖然從2015年第一季開始,連續七季收益減少,不過迎接50週年的2024年第一季,利潤卻超越2014年,達到270億圓,公司市值超過7000億圓。
©️2023 SANRIO著作(股)三麗鷗
這場起死回生的背景,在於2020年現名譽董事長辻信太郎(當時92歲)將總經理一職交接給孫子辻朋邦(當年31歲)。這是該公司自1960年創業之後,首次的交棒。此外,過去10年Kitty的銷售比例從75%銳減至50%。代表他們已經脫離對Kitty的依存。
於美國大聯盟球隊道奇隊的據點「道奇體育場」,在與水手隊的比賽前,出場開球的「Hello Kitty」,2024年8月29日,美國洛杉磯(時事)
追趕索尼的背影
三麗鷗的前身是原本任職於山梨縣廳(縣政府)的辻信太郎於1960年在東京設立的「山梨絲綢中心」。當初經手販售絲綢和紅酒等山梨縣產品。
進入60年代後,日本吹起「卡通角色」文化。前幾年,華特迪士尼在日本設立分公司,任天堂也販賣印有米老鼠等迪士尼角色的撲克牌,蔚為風潮。(輸出、輸入並販賣玩具、模型的)國際貿易開始販賣芭比娃娃,Takara(現在是Takara Tomy)也開發了莉卡娃娃。
1962年,辻製作出草莓花樣的手帕,之後便開始參與卡通角色商品。他不遺餘力地收集「可愛物品」,推動與新銳藝術家的聯名活動。1965年,由天才畫家水森亞土設計的角色「亞土貓Miitan」的陶瓷製品獲得廣泛迴響。她在70年代獲聘為公司內部設計師,催生出許多原創角色。
「Hello Kitty」35週年時,與「Hello Kitty」一起拍照的辻信太郎,2009年10月(時事)
1973年,公司名稱改為「三麗鷗」。由來是西班牙文San Rio(神聖的河川),之所以改成用外來語命名,是辻期許公司像索尼一樣,能在世界展翅高飛。索尼的前身是「東京通信工業」。是創辦人盛田昭夫放眼進軍國際,才在1955年將公司名改成品牌名稱「SONY」,進軍美國。
二頭身、沒有嘴巴的角色誕生
1974年,在開發獨創的角色時,當時米格魯「史努比」(1968年獲得授權)很受歡迎,所以公司採用20幾歲的公司內部設計師(當時)清水侑子畫的綁著蝴蝶結、二頭身的貓。之所以沒有嘴巴,是因為這樣反而會讓人覺得「想要跟她說些什麼」(出自清水美知子《草莓新聞》中的「Hello Kitty」形象變遷/關西國際大學研究紀要,2009年)。
隔年,推出Hello Kitty的第一個商品零錢包,結果比預料中還要受歡迎。當初這個角色沒有名字,只在上頭印著「Hello!」的字樣。是之後才將清水愛看的書《愛麗絲鏡中奇遇》中登場的愛麗絲養的貓「Kitty」沿用為名字。爾後,三麗鷗陸續推出「美樂蒂」、「雙星仙子」、「山姆企鵝」、「大眼蛙」等新的角色。
辻嚮往的索尼也在1978年設立Sony Creative Products,參與卡通角色商業。使得80年代逐漸掀起卡通角色熱潮。
到了70年代末期,Kitty的人氣已經不如從前,不過在1980年第三代設計師山口裕子上任後,貢獻了一己之力,讓Kitty恢復人氣。她讓Kitty做出各種動作,比如打網球、抱著泰迪熊等,配合時下趨勢,推行潮流設計上的革新。
三麗鷗每年都會推出5到10個新角色,到目前為止,已經有450多個角色,但多數角色沒幾年就會從店面消失。其中只有Kitty屹立50年,彰顯她的存在。其中的遠因在於設計上的進化,以及運用授權的柔軟性。
1984年第一季,也就是Kitty10週年的三麗鷗營業額為717億圓。「紅白機」發售前的任天堂同季營業額是677億圓,連萬代都有超過600億圓的營業額。在這樣的時代中,可以看出三麗鷗的業績有多突出。
他們有自己的設計能力,再加上將角色授權給雜貨商品的商業能力,三麗鷗的強項是將直營、加盟店鋪推展到全國的營業能力。1970~1990年代,他們在全國設置200間直營店,如果算上量販店、零售店,就有上千家店鋪。透過擴大通路、零售的網路,到了90年代,甚至促成「三麗鷗在禮品雜貨的市佔率達到了八成」的局面。
歷代Hello Kitty的設計 ©️2023 SANRIO著作(股)三麗鷗
耗費30年在國外獲得成功
相較於國內業績長紅,國外卻陷入苦戰。1974年,三麗鷗在美國成立子公司,隨後也積極進軍歐洲、亞洲,甚至在好萊塢著手製作電影。然而,信太郎在1986年將兒子邦彥以第四代總經理的身分,送到美國子公司時,虧損累積達到36億圓。他們在美國市場沒有銷售通路,據說邦彥是將型錄與商品全塞進公事箱裡,走遍整個美國大陸,靠著毅力擴大銷售通路。
他甚至在娛樂較少的內陸地區或偏鄉地帶拓展零售店鋪「Gift Gate」,持續販賣三麗鷗的雜貨。於是,這個時代便替Hello Kitty形成了攻略美國市場的第一層「地層」。孩子們因為「從日本來的可愛小東西」心動不已,這樣的記憶變成世代記憶,歷經一段時間後,各個世代的記憶不斷累積,形成宛如千層酥的地層。Kitty就這樣慢慢滲透美國市場。
到了2000年代後半,三麗鷗開始會在美國開發、設計用於當地的商品。還推行與高級珠寶飾品、化妝品、服飾品牌等的聯名商品。呼應這個「設計革新」的人們,就是瑪麗亞.凱莉、芭黎絲.希爾頓、凱蒂.佩芮、女神卡卡等美國的名流們。
她們擁有在80~90年代的少女時期中,因三麗鷗的「可愛小東西」心動不已的記憶。藉由LVMH集團或施華洛世奇這類高級品牌和Kitty聯名,使得人們長大後,依舊可以喜歡、炫耀「孩提時代心動的角色」。更有甚者,現在是社群網路的時代,名流們穿戴授權商品後,便會發表自己對Kitty的喜愛,推廣全新的Kitty魅力。
三麗鷗如今已經拓展到1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地區來看,國外銷售額超過100億圓是在Kitty誕生30週年的2004年第一季。10年後的2014年同期,則是超過300億圓,國外銷售額佔比已經超過30%。
從混亂期V字回復
2013年,一路拉拔三麗鷗國外事業的副總經理辻邦彥,於61歲突然死亡。雖然信太郎的孫子朋邦已在2014年進公司工作,三麗鷗卻在同年第三季達到最高利潤的尖峰後,開始為業績不振所苦。
2020年,朋邦從祖父手上接棒總經理一職,重新審視高階主管體制,提拔外部人才,將公司員工的平均年齡從65歲降到50歲。他著手進行組織體質改革、結構改革,開始致力於公司的第二波高峰。
數位事業是其中最重要的環節。他們開始參與「ROBLOX」(用戶可以共享自製遊戲的線上遊戲平臺),也致力於「Web3」領域的專案(例如活用元宇宙上的主題樂園「三麗鷗虛擬彩虹樂園」)。
接著,更一口氣將授權商品拓展到數位層面,確立最終目標是增加「三麗鷗時間」(總計在生活中玩三麗鷗角色的遊戲、看他們的影片,或使用周邊商品的時間)。
自創業以來的企業理念是「大家和樂融融」,英文則是「Small Gift Big Smile!」。現在更升級成「One World, Connecting Smiles.」。他們的目標不只是禮品,而是透過溝通交流,將所有人用笑容串在一起,擴大全世界的幸福圈,以全新的「大家和樂融融」的娛樂為目標。
能否藉由提供授權給不同領域的公司,讓三麗鷗角色「和樂融融」地持續存在於與大眾有交集的場所,才是最重要的事。配合時代變化,授權方式也要不斷進化。
今後,即使是在數位世界,各種三麗鷗角色想必也會以Kitty為首,活躍下去吧。不過,現在重新思索,一個歷時50年,既沒有漫畫、動畫,也沒有故事的無口「雜貨系卡通角色」,居然能在國內外一路發揮存在感,或許該歸功於她的極簡特質。
正因為現在這個時代充滿各種事物,不會給人強迫推銷感的「可愛」卡通角色才能發揮他們的療癒能力。Hello Kitty總是靜靜地陪伴在身旁,不斷累積孩童們的「記憶地層」。相信往後也會持續受到人們愛戴吧。
【參考資料】
- 〈三麗鷗物語〉(西澤正史著,三麗鷗,1990年)
- 〈Hello Kitty:三麗鷗創造全球億萬商機的策略〉(肯.貝爾森、布萊恩.布雷納著,東洋經濟新聞社,2004年)
- 〈玩具的故事:你我的童年 第二季〉(Netflix原創作品,2018年)
標題圖片:2024年7月於巴西聖保羅市舉辦的日本嘉年華會場上,設置的Hello Kitty 50週年紀念區。©️Roberto Casimiro/Fotoarena via ZUMA Press/共同通信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