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日本防衛裝備出口陷入苦戰
JP-Home.com
【共同社10月4日電】日本防衛省直屬機構、發揮自衛隊使用的車輛、飛機、彈藥等“武器”司令部功能的防衛裝備廳1日迎來成立5周年。為了有效開展基於部隊需求的戰略性裝備運用與研究開發、削減成本、向海外出口,該廳對原來分散的防衛省內組織進行統一管理。
前首相安倍晉三提出“積極的和平主義”,2014年4月廢除了戰後安保政策基礎之一的“武器出口三原則”。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旨在通過擴大出口,提高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但這一“首相搖旗吶喊”、防衛裝備廳成立以來作為最大目標努力的裝備品出口卻持續苦戰。有意見指出,背景原因是和海外的軍需產業相比,日方談判知識經驗相形見絀、欠缺具體方針。
“無法和出口經驗豐富的歐洲各國競爭”,防衛省消息人士嘆息的是被視為新三原則“主打案例”的與澳大利亞的潛艇合作開發。由於安倍與時任總理阿博特關係親密,因此曾出現對日本有利的看法,但阿博特卸任後,2016年4月入選的卻是擁有高度隱形技術、提議在當地製造的法國企業。
此後,在泰國的防空雷達和英國的預警機等成品裝備的出口也接連失敗。即將迎來成立5周年的今年8月,終於與菲律賓簽訂了防空雷達出口合同,實現了新三原則下首批成品出口。
成品以外的出口中,實現了向美國企業出口攔截導彈“愛國者(PAC-2)”零部件等4批,還有向菲律賓無償轉讓退役教練機的案例。政府內部有意見認為“雖然很慢,但正在積累經驗”,對今後表示期待。另一方面,有裝備廳員職員就出口難以擴大的原因明確表示:“日本的防衛產業是面向自衛隊,裝備品的品種單一,無法量產且價格很貴。而歐美等的軍事企業可以滿足多樣的需求。”
眼下被視為有希望的是向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出口航空自衛隊的最新運輸機C-2,還公佈前防衛相河野太郎6月乘坐飛機的場面作為宣傳。此外委託民間企業進行市場調查,力爭向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出口裝備品。
針對以上動向,防衛省幹部批評稱“臨時撲向可能賣出去的東西,看不到向哪個國家推銷什麼裝備等主體方針”。該人還表示:“雖然差不多是二手貨的雷達能賣出去也不錯,但本應以潛艇等大型案例為目標。在澳大利亞的失敗成為了心理陰影。”(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10/3800696b20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