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飛鳥寺出土“風鐸”或使用海外產鉛
JP-Home.com
【共同社10月2日電】日本奈良文化財研究所對在飛鳥寺(奈良縣明日香村)舊址出土的鐘形風鈴“風鐸”碎片進行成分分析後發現,有可能使用了朝鮮半島和中國等海外生產的鉛。飛鳥寺被認為始建於飛鳥時代的588年,是日本最初的寺院。該發現成果刊登在了9月30日發行的該研究所紀要上。
風鐸懸掛於房簷下等處。研究所在2018年度的發掘中,發現了長8.4厘米、寬5.1厘米的金屬片。是小型的鍍金銅製品,從形制來看被認為屬於日本最古老級。
此外,對在大官大寺(同村)發現的風鐸碎片(8世紀初)進行分析,發現含有日本中國地區西部的標準的鉛成分,可能是使用國產原料製作的。
使用國產青銅原料被認為是在7世紀末以後,有觀點認為6世紀使用外來原料,7世紀以後自給有所進展,變為使用日本列島內的原料。據稱通過比較這兩個風鐸,印證了上述觀點。
參與研究的該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廣瀨覺表示:“這將成為思考在律令國家建設過程中原料自給化的事例。”(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0/10/6451f9e6b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