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功能性表示食品」市場不斷擴大
JP-Home.com
近段時間,有消費者服用含有「紅麴」成分的保健品後出現健康受損的問題曝光,宣稱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功能性表示食品」日益引發人們的關注。在其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社會上對其安全性也提出了質疑。
|
所謂的「功能性表示食品」,是指生產企業在銷售前向消費者廳廳長申報關於食品安全性和功能性的科學根據等必要事項後,就可以將宣稱的保健功能標註在產品包裝上。2015年,作為國家經濟成長戰略的一環,日本推出了此項制度,1693家企業申報了6795款食品(截至2024年3月22日)。
調查企業「富士經濟」(東京)估計,2023年功能性表示食品市場規模將達6865億日圓,同比成長19.3%,預計2026年將達到2015年的大約2.5倍。

可以標註增進健康效果的食品還包括日本政府單獨審查安全性或功能性後批准銷售的「特定保健用食品」,以及可用於補充特定營養成分的「營養功能食品」。但與功能性表示食品相比,特定保健用食品可以標註的功能較少,而且從研發到商業化所需的時間和成本較高,所以越來越多企業傾向於投入力量研發功能性表示食品。富士經濟預測,2026年特定保健用食品市場規模將從2015年的3784億日圓縮小至2542億日圓。
圍繞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的功能性表示食品,此次消費者健康受損問題曝光後,社會上出現了質疑其安全性的聲音。4月2日,消費者及食品安全擔當大臣自見英子透露,已經成立由消費者廳副廳長擔任組長的工作小組,對功能性表示食品制度的狀態展開研究審查。
標題圖片:PIXTA
文章引用自 https://www.nippon.com/hk/japan-data/h0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