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日本在東南亞存在感降低 比亞迪等中國廠商崛起
JP-Home.com
【共同社曼谷12月15日電】日本和東盟(ASEAN)迎來了正式建立友好關係50週年。戰後日本持續為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而近年來在美中競相發揮影響力的形勢下,存在感似乎降低。加之東盟本身發展迅速,日本正面臨“必須構建真正的對等關係”(一名日本駐東南亞大使語)這一轉型期。
▽恐怖
驅車在泰國東部,從車窗望去,沿途約40分鐘都是大片長得齊人高的木薯地。木薯粉是“珍珠奶茶”等甜品飲料中用到的原料。突然,正在建設中的大型工廠群映入眼簾。記者來到了羅勇府的工業園區,可以看到宣傳比亞迪(BYD)的進駐為“一帶一路”添彩的大幅中文標語。這便是純電動汽車(EV)中國龍頭企業比亞迪的首個海外工廠。重慶長安汽車、廣汽集團等正在推進EV工廠進駐羅勇府的計劃。
泰國成為亞洲的汽車產業集聚地之初,日企就密切參與。日本汽車長年來占到市場份額的85%以上,在東南亞各國維持著非同尋常的影響力。
不過,中國車商在泰國的市場份額一年就達到兩倍以上。今年1至10月的數據顯示,日本汽車的市場份額已低於八成。一名業內相關人士說:“真的很恐怖。如果全年低於八成,應該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以來首次。”而比亞迪泰國分公司總經理柯育濱表示,我們也可以和日本的零部件廠商交易,可謂十分從容。
▽最大的影響力
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企全面進駐亞洲。這推動了向出口主導型經濟轉型,成為“東亞奇蹟”的原動力。
不過,近來中國崛起,而日本的存在感卻在降低。東盟成為十國的1999年,對日貿易額是對華的四倍以上,而2021年下滑至對華的三分之一左右。直接投資額方面,中國也與日本不相上下。
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ISEAS)面向東南亞專家的調查中,2019年起,回答中國在地區最具經濟影響力的佔比為六到八成,維持在最多。大大趕超日美。
▽信賴
東盟本身的情況也大幅改變。2022年的人口較1999年多了約三成,增至約6.8億人。同期的合計名義國內生產總值(GDP)增至6倍以上,規模相當於日本的八成左右。預計僅印度尼西亞,最晚到2050年將超過日本。
不過,日本也有優秀的一面。ISEAS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在美歐、中國和印度之中,持續被評價為最值得信賴的國家。在釀成戰禍的大戰之後,日本努力建立信賴可謂取得了成果。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Bhubhindar Singh指出,“日本與東盟的關係最成熟。”他認為在安全保障層面作為美中對立的調停者,在經濟層面“作為避免對華依賴的抗衡方是需要(日本)的”。(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3/12/05a88d7674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