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楊德昌在集錦式電影《光陰的故事》中,以短片《指望》開啟電影導演生涯。此後,發表第一步長片作品《海灘的一天》,並接續創作出愛情故事、懸疑片、喜劇等跨類型作品。即使作品類型多元,共同特徵是始終保有他對於臺灣的人們、社會、歷史,城市和人間悲喜的細膩觀察,有時夾帶著一絲冷漠。其於2007年6月辭世,享年59歲,僅遺留下包括電視劇等9部作品,如此早逝令全世界的觀眾與評論家相當惋惜。
回顧展的展期為2023年7月22日至10月22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和新北市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同步舉辦,是為期3年的研究計畫的集大成之展。相關資料來自於妻子彭鎧立於2019年捐贈的數萬份電影文物,不僅分為兩個展館,也特別上映導演歷年作品等豐富精選內容。

展場之一的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外觀。展覽的海報等文宣品相當顯眼。
以7個視點剖析楊德昌
楊德昌曾如此說過:「電影創作即是講述真實的一個過程,因此相當困難。」本展嘗試以各種角度解釋其獨特風格,宛如「楊德昌電影」的縮影──宏觀且複眼,既嚴肅又不失幽默。
在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根據時代、風格和自身立場等,以七個主題探討楊的一生和創作活動。每個展區除了展示電影的道具、資料以及珍貴手稿,呼應各個主題的裝置藝術也是一大亮點。

「一一重構:楊德昌」入口。免費提供的展覽手冊的品質也相當講究。
第一個主題是「時代的童年(CHILDHOOD THROUGH AGES)」。此主題意指「超越時光的童年」,透過作品思索自己究竟成長於怎麼樣的時代,許多作品都將焦點放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描繪他們的純真和不成熟(以及這些特質的消失)。藉由展板的內容整理,可以將楊德昌的主要活動與當時的世界情勢做對照。

出自「時代的童年」展覽看板
接下來的展區,主題「略有志氣的少年(A SOMEWHAT AMBITIOUS ADOLESCENT)」意指「稍有野心的少年」,以青春為關鍵字,聚焦於其代表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令人驚嘆的莫過於那巨大螢幕,播放著主要電影片段與彩排時的影像,兩面螢幕之間還放置著主角小四的父親在劇中所坐的椅子和桌子。其他的展示內容包括帽子與手電筒等道具、手寫草稿與筆記,以及與電影情節相關的報紙等資料。

兩個螢幕播放著連動的影像,從不同側視角和觀看方式會影響整體空間的觀感。
城市與複音音樂
楊德昌是一位以城市為題材的創作者。在展區「城市探索者(THE URBAN EXPLORER)」,聚焦於他早期的作品,從電影創作前的導演處女作之電視劇《浮萍》(1981),到電影《海邊的一天》、《青梅竹馬》(1985)和《恐怖份子》(1986),可以見到其逐步深入探索城市。
此展區的大型裝置,正呼應著「城市」一題。天花板上懸掛著數個大小螢幕,宛如大樓的窗戶般,播放著各個作品的影像。再往前走,掛在牆壁上的巨大臉部照片隨風搖擺,重現出電影《恐怖份子》裡的經典畫面。

懸掛在天花板上的螢幕。照片後方還掛有數個螢幕。

重現電影《恐怖分子》經典場景的裝置。照明時而轉變為象徵暗房的紅光。
楊德昌出生於中國上海,兩歲時移居臺灣,大學時赴美求學。回到臺灣追求電影導演夢後,也不時會造訪美國。其不僅能在日常依場合說流利的中文與英文,除語言外,也擁有複數的聲音與面容。除了拍攝電影,他也經手製作音樂錄影帶,甚至有時站在鏡頭前充當演員。
展區「多聲部複語師(THE POLYPHONIC PRACTITIONER)」即是在深究楊德昌如此多層次與多聲道的一面。模擬海邊印象的三面螢幕裝置、英文手寫日記、聚焦於各式活動的影片等展示之餘,也可以聽到其以英文朗讀他敬愛的電影導演韋納荷索的著作《冰雪紀行: 荷索的慕尼黑-巴黎日記》。

地板上也投影出波浪,因此實際上有四個螢幕。聲音也是重要元素之一。
喜劇與哲學
「我不是為了觀眾而創作喜劇電影,而是為了讓他們走出電影院時,能藉由電影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部喜劇。」正如同他曾經說的這段話,可以看出楊德昌對待喜劇的態度與純粹的喜劇作家有顯著差異。在「活力喜劇家(THE ZESTY SATIRIST)」展區,聚焦在職涯後半如何以諷刺的幽默道出社會與時代的一面。
特別被選出的代表作品有兩部,一部為以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愛情與藝術為主題的《獨立時代》,另一部則是夾雜著英文與中文的年輕男女悲喜劇《麻將》(1996),此次還可看到後者的劇情高潮處的珍貴排練影片。然而,最不容錯過的是他在90年代演出的舞臺作品的紀錄影片,整區的內容豐富到足以花上數小時。此外,在重現他的書架中,可以看到大友克洋的《阿基拉》和日本的雜誌等與日本有關的刊物。

《獨立時代》片中的特效字幕以影像方式被投影出來。

書架上還有《守護者》《開膛手》《蝙蝠俠:阿卡漢瘋人院》等知名美國漫畫。
楊德昌的遺作《一一》是一部以某個家庭為主軸的群像劇,融合了青春、愛情、暴力、家庭、談笑、社會等多元題材。展區「生命沉思者(THE LIFE PONDERER)」即是以「人生的思索者」的角度,反映出此部作品涵蓋的範圍之大。
在此,可以仔細地觀看電影《一一》的相關展示,以及楊德昌從小就熱衷、對他來說是另一種重要創作活動的漫畫,還有未能完成的動畫電影《追風》的試片與設定資料。

《追風》試片總長7分鐘。還有其他原本正在著手的動畫作品。
最後一區「夢想實業家(THE DREAM ENTERPRENER)」,展示了這位「夢想實踐者」遺留下的未發表劇本和故事筆記,以及反映出其輝煌得獎紀錄的獎狀與獎杯。此外,也播放著主演《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張震、主演《一一》的尾形一成、岩井俊二、濱口龍介、韋納荷索、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等人談述楊德昌的影片。
為展覽收尾的是刻在楊的墓碑上的一段話:DREAMS OF LOVE AND HOPE SHALL NEVER DIE(愛與希望的夢永不消失)。在展場的出口處,也可以透過詳細生平年表一覽他的一生。

充滿細節的展示內容,有機會的話請務必走訪一趟展場。
另一個展場也不容錯過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為播放特別內容的展場,展示內容也相當豐富,從各個作品的分鏡和詳細設定的展示牆,到親筆原稿、試裝的紀錄照片等,既可以看到完整腳本內容,也可以透過幕後花絮照片想像當時的拍攝現場。
現場最有趣之處莫過於拍照點,重現了電影《一一》中的經典婚禮場景。此外還有可以自由索取的「名言金句錄」,也可以留言給楊德昌導演。雖然此展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有一段距離,需要轉搭捷運才能抵達,即使沒有預計要觀賞影片,光是展覽內容即有前往一趟的價值。

大型展示板。仔細看的話意外會花上一段時間。

圖片說明:《一一》拍照點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於展期上映的作品,除了有楊德昌導演執導的8部電影作品和電視劇《浮萍》,還有其負責腳本製作的余為政導演作品《一九零五的冬天》(1981)及楊生前精選的10部電影作品和特別上映的2部作品。
楊所選的10部作品分別是:韋納荷索《天譴》(1972)、大衛林區《藍絲絨》(1986)、史丹利庫柏力克《發條橘子》(1971)、費德里柯費里尼《八部半》(1963)、成瀬巳喜男《浮雲》(1955)、伍迪艾倫《曼哈頓》(1979)、亞倫雷奈《我的美國舅舅》(1980)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鄉愁》(1938)、小林正樹《切腹》(1962)、羅伯特布列松《錢》(1983)、馬塞爾萊比爾《金錢》(1928)。
此外,被選為特別上映作品的兩部電影分別是,是枝裕和執導的紀錄片《電影映照時代:侯孝賢與楊德昌》(1993),以及楊從小就喜愛的手塚治虫創作的《原子小金剛 宇宙的勇者》(1964)。除了其中幾部作品外,大多數作品在日本也觀賞得到,請務必與其執導的作品一併玩味。

現場販賣的刊物《Fa電影欣賞 2023 第195期》為楊德昌專號,內容也相當豐富。
《一一》發表後,楊在某次採訪中表示:「我想做的作品多到可以造一座山」。如果他還在世的話,2023年時會是75歲,儘管作品發表速度較慢,應該會為觀眾帶來更多部電影與作品。
此次的回顧展讓觀展者可扎實咀嚼他的成就、百般嘗試的日子和留給這個世界的遺產,包含他許多未能實現的夢想。真心期望此展有朝一日能到日本等其他國家舉辦巡迴展。

最靠近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車站「新莊副都心站」的月臺門
參考文獻:Jon Anderson著、篠儀直子譯《Edward Yang》(青土社)
採訪、撰文:稻垣貴俊
攝影:中園聖美
標題圖片:楊德昌首次回顧展「一一重構:楊德昌」於2023年10月22日止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和新北市的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