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泡沫破滅不一定是好事
1990年代初期,日本為了消除房地產泡沫,施行嚴格的金融政策,卻由於緊縮過度,而招致泡沫破滅。
而中國也出現了史無前例的房地產衰退,起因於中國政府在2020年夏天嚴格實行針對房地產業者的金融政策(所謂的「三條紅線」)。這種過於急促的緊縮政策,導致嚴重的政策型衰退,日本與中國在這一點上看似相似,卻仍存在差異。
在日本,資產價格很明顯地出現下跌。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劇烈的價格崩盤,十年間縮水剩下四分之一。許多企業亦相繼陷入無法履行債務與超額債務的困境而陸續倒閉。
相對於此,中國市場目前資產價值的下跌並不明確。根據官方統計資料,房地產價格在前年下跌約10%後,目前已經回升,並未出現明顯的劇烈跌幅。然而,在二、三線的中小城市,尚有大量的待售住宅,而在大城市,高價的房屋案件則難以找到買家。總而言之,以股市術語來說,這顯示出「沉重賣壓」,持有者無法以自己期望的價格售出,因此感到「價值下跌」而失望沮喪。
另一方面,住宅的需求與新的供給急劇減少。根據2023年7月的住宅統計資訊,與兩年前相比,住宅銷售額下降了46%,而新建住宅的建築面積減少了60%,形勢慘澹。
如此一來,企業可能會面臨籌集資金不易的財務困難而瀕臨倒閉,但在中國則習慣施行一種所謂的「政府隱性擔保」。換言之,重要企業可以在政府的協助之下獲得融資,得以重新安排利息與本金的借貸條件,因此不容易落到破產的地步。
在政府強力干預經濟的護持之下,中國的資產價值下跌並未浮出枱面,企業也未破產,這似乎正在防止泡沫破滅,表面上看起來狀況不錯。然而,若以人體健康作為比喻,這便如同誤食腐爛食物(惡化資產),卻不嘔吐亦不排泄。因此毒素未能排出,反而積累於體內。雖然經濟的泡沫沒有破滅,卻仍以不同形式侵蝕著經濟的健康。
政府、企業與家庭的全體過度投資
中國並非僅在房地產市場產生泡沫。過去十多年以來,企業、政府與家庭這三個主體的債務占GDP之比例(譯註:亦稱「赤字率」=Debt-to-GDP ratio)全都持續增加。在巨額投資的背後,使用於投資的貸款持續增加。
本文在此檢視中國企業、政府與家庭的債務變化,同時也提供其他國家的歷史情況(泡沫發生與破滅的狀況樣態),以供參考。

如同房地產泡沫,以及因幾乎無人使用而經濟效益低落的基礎設施投資,品質不佳的投資累加增大,導致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償還債務。其累加速度超過經濟成長,使得債務占GDP的比例持續呈現上升趨勢。然而,此圖表裡的線條從某個時間點開始下降,這是因為泡沫破滅後,進行債務償還與債務減免之故。
在中國,企業不僅在房地產,更在許多不同產業裡過度投資。此外,為了提高每年的經濟成長率,政府鼓勵地方政府主導過度的基礎建設投資。
在家庭方面,毋須贅言地,主要是由於房地產貸款而導致債務增加。整個國家都處於過度投資的狀況之下,投資占每年經濟成長的40%以上。縱使債務如此劇增,中國的泡沫之所以仍未破滅,原因在於政府實施強力的經濟干預,包含防止房地產價格下跌,以及藉由「隱性政府擔保」來防止企業破產。
類似對於「工作表現不佳的員工」仍給予高薪的狀況
如前所述,「即使泡沫沒有破滅,仍以其他形式侵蝕經濟」,具體而言為何?
我們很容易便能理解房地產泡沫的「毒素」為何。由於不合理的高額房貸,包含本金與利息的還款金額,擠壓家庭支出的空間,導致消費減少。目前,房地產業者受到前所未有的經濟衰退所影響,其貸款的債務金額與利息成本自然大幅增加。
企業過度投資的「毒素」始於以貸款進行投資,卻未能產生獲利,僅僅不斷支付利息。如此情況就如同支付高薪給表現不佳的員工,若這樣的員工增加,公司的經營情況將持續惡化。同樣地,從國家整體的角度來看,大量進行缺乏獲利效果的投資,增加債務負擔,導致償還本金與利息的壓力高漲,不可避免地將導致經濟成長下滑。
針對中國經濟每年因過度投資與經濟泡沫而負擔多餘的利息成本,筆者概略推估後示意如下方圖表。
2022年生產財富分配錯置(推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