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垣島位於沖繩本島西南約400公里處,距離其西面的臺灣約270公里。與竹富島、西表島等同屬八重山諸島,屬於亞熱帶島嶼,被日本面積最大的珊瑚礁所包圍。

八重山諸島海域有很多綠海龜,海人捕魚時常常能見到
在這片珊瑚礁及外洋海域上辛勤勞作的是一群人稱「海人」的漁夫。石垣島有300名左右的海人,捕撈量在沖繩縣內也是數一數二的。
島上現存的傳統捕魚法多達20種,這也佐證了這裡海洋環境和水產資源的多樣性。石垣島從近代發展到當代的漁業史始於來自沖繩本島系滿市的寄留海人。他們發展出了「追魚入網」等潛水捕魚的方式。得益於海水的高透明度、高水溫,這裡全年均可潛水捕魚。
操使傳統長銛的高手
當今,石垣島潛水捕魚界最負盛名的便是下地清榮,人稱「海人三郎」。他出身農家,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而被稱為「三郎」。他上小學時就用自製銛叉海魚、章魚等,17歲便早早地學會掌船,成為獨當一面的海人,在大海上活躍至今。

海人三郎正在尋找漁場。他使用的是「山立」技術——靠陸地上的多處標記確認自身的位置
海人三郎如今也在外洋海域釣鮪魚和菱鰭烏賊,但他經驗最豐富且足以碾壓其他海人的技術還是用銛和水下射魚槍在珊瑚礁區域潛水捕魚。他是最後一個使用傳統長銛(Nagaiigun,全長超過5公尺)的人了。

海人三郎正在使用5公尺長的長銛叉魚。這是石垣島、宮古島等地的傳統捕魚法
這種長銛主要用於捕獵那些夏季裡聚集在珊瑚礁淺灘區域的青衣魚。捕魚過程本身很簡單,浮潛下水,手持長銛靠近魚,伺機紮中一條,如此反復。在捕魚的6個小時時間裡,海人三郎幾乎一直在遊。

海人三郎用長銛叉中了一條小鼻綠鸚嘴魚。長銛沒有倒鉤,所以要紮得足夠深
「真的很像原始人吧?」
叉到魚後浮出海面的海人三郎笑著說。

海人三郎用長銛叉中了一條蘇眉魚。蘇眉魚非常謹慎,讓人很難靠近。它是沖繩重要的漁業對象
高手出招,一叉一個准,因此在看不出門道的外行眼裡顯得極為簡單。但是,要想讓魚進入自己的射程範圍,親手握銛潛下去試試就知道有多難了。魚能感知到銛尖和自己之間的距離,也能感知到人的動作。即便是走了大運,魚進入射程範圍,也很難叉中。因為叉魚時只能瞄準魚的頭部。一旦魚身受損,競拍價可是至少被腰斬的。不管多大的魚,叉魚時可供瞄準的範圍都只有直徑5公分左右。再加上長銛長度超過5公尺,在水下調整方向時遇到水的阻力很大。因此,外行擲出的魚叉基本上都是徒勞,叉不中獵物。

伴著日出,海人三郎躍入大海叉魚。水中光線還有些弱,太陽光被海面反射出去

高鰭白眼鮫的同類聞著魚的血腥味遊了過來。漁場中,鯊魚等大量的兇殘的水生生物遊來遊去
「要緊盯魚的眼睛,靠近時不要有多餘的動作。盯著魚的眼睛,就能看透魚的戒備心。」
海人三郎不愛多聊自己的工作。向老一輩偷師,再經過多年打磨才悟出的奧義,恐怕沒有哪個匠人會輕易相授吧。也正因此,他值得我不斷地跟拍、採訪。然而18年過去了,對於深奧的海人世界,我感覺自己甚至連門檻都沒摸到。

在水下30公尺處,海人三郎被雙帶鱗鰭梅鯛的同類藍黃梅鯛團團包圍
瞬間判斷出潮流的速度和方向
海人三郎遠征西表島西南約15公里處的絕海孤島——仲御神島時,我曾與其同行。島周圍有若干海底小高地,是有望捕到大魚、滿載而歸的絕佳漁場。只不過潮流湍急,有時甚至海面都能形成旋渦,潛水有風險。

仲御神島海域。因為潮流湍急、地形複雜,所以獵物也多

仲御神島的海底洞窟。洞窟深處是大型石斑魚的巢穴
那天,潮流一如既往地湍急。海人三郎計畫入海後潛抵25公尺深處的海底,迅速捕獲獵物,在短時間內浮出海面。在海裡,我倆靠手勢和眼神交流。
「發現大的紅石斑魚了!等我叉上它,我們就回船上去。」
我倆靠眼神交流了眼前的情況和接下來的安排。然而,水流的速度比我們預料的還快,費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強攀著海底的岩石前進。別說拍照了,根本沒法出手叉魚。我帶著的水下照相機此刻已然成了累贅,我甚至做好了思想準備,「萬不得已時就把它扔掉」。海人三郎則冷靜地尋找上浮的機會。如果不能準確判斷潮水的流速和方向,我們就別指望回到船上去了。我倆默契地同時離開海底,只見腳下海底水勢急驟。我狼狽不堪地回到了船上。
「太驚險了!你說你剛才腦子裡都浮現家人的臉了?啊哈哈!」
這面對危險毫不猶疑的堅定意志,這若無其事一笑而過的氣量讓我折服。那一刻,我似乎窺見到野生海人的本質了。
強烈的經營意識不可少
在水中,海人三郎自如地擺動著腳蹼,就像魚擺動自己的胸鰭和尾鰭那樣。而當他出銛叉魚時,全身肌肉都緊繃得像擰緊的發條。

悄悄接近獵物時,海人三郎小幅度地擺動腳蹼,就像魚擺動自己的胸鰭那樣

追逐遠處的獵物時,海人三郎大幅度地擺動腳蹼,就像魚擺動自己的尾鰭那樣
跟重達數十公斤的龐然大物搏鬥,完全就是比拼力量的野生動物的狩獵方式。

海人三郎與重達45公斤的裸狐鰹搏鬥。體型這麼大的魚力量很大,足以把人拖向海底
另一方面,在選擇獵物時,必須在考慮競拍價和工作效率的基礎上,瞬間判斷應該瞄準眼前魚群中哪個魚種的哪一條魚。燃料費高漲,魚價低迷,漁業環境日益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強烈的經營意識也必不可少。僅靠一雙手、一門叉魚技術是做不了現代漁夫的。
除了他,石垣島的海人都在不斷地、積極地採用文明的利器。腳蹼,潛水服,從船上的壓縮機往水裡供氣的水面供氣潛水裝具,背著氧氣罐下水的水肺潛水裝備,等等。在當代社會,多數傳統捕魚法改頭換面得以延續,正是得益於與時代和市場同步發展的技術革新。

海人三郎拿下了裸狐鰹。如果潛入深海漁場,他會使用相應的潛水裝備
話雖如此,在這20年左右的時間裡,沖繩的若干傳統捕魚法已經失傳,捕魚法的數量不斷減少。如今,年輕的海人都轉而從事經濟效益高、技術成熟的水雲養殖或鮪魚海釣了。

成串的青衣魚是海人三郎一個小時出頭的戰果
也正因此,海人三郎可謂鶴立雞群。在我眼裡,他呈現了人類原始的狀態。為了喚醒城市裡退化的野性,我將繼續追逐海人三郎的背影,捕捉一個又一個決定性的瞬間。

捕魚結束,海人三郎滿載而歸。八重山諸島的珊瑚礁和礁外廣袤的外洋海域便是他大展拳腳的舞臺
攝影、撰文:西野嘉憲
標題圖片:在海底洞窟,海人三郎刺中一條重達25公斤的橫斑刺鰓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