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以來,臺灣與日本之間的往來超越了外交關係,並且一直持續至今。確實理解過去,就能夠掌握現況,在此想和讀者一同從經濟面回顧百年來的臺日關係史。雖然本文標題是「百年軌跡」,實際上是指日本從1895年起統治臺灣,到現在為止的約130年。
上篇介紹戰前的臺灣與日本是處在什麼樣的經濟關係,下篇則是以戰後至今的經濟發展為主,探討現今臺日之間的經濟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改善日本國際收支的臺灣砂糖
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國際收支呈現嚴重的赤字狀態,要到1910年代中期,即大正時代初期才轉為黑字。原因是日本在統治下的臺灣生產砂糖和稻米,以及出口茶葉和樟腦等,國際收支才終於轉為黑字。
由赤字轉為黑字的前後,1895年到1945年的臺灣處於日本的殖民統治之下,也就是臺灣經濟是日本經濟的一部分。當時的日本並沒有考慮要讓臺灣作為一個國家來發展,始終當作是日本的一部分,把臺灣視為輔助日本經濟的一個棋子進行統治。所謂的輔助,就是有些事雖然在日本做不到,在臺灣卻可以做到,這就是二戰前的型態。
在臺灣可以做到的事,主要是生產砂糖、米、茶葉、樟腦等農產品。這些是臺灣在二戰前的主要出口品項,更建立起臺灣的經濟基礎。
第一是砂糖。在全球貿易中流通的商品也被稱為「世界商品」,17世紀以後在世界上大量被交易。1894年,也就是領有臺灣的前一年,日本的國內狀況是「相對於砂糖消費量400萬擔(1擔=60公斤),產量僅有80萬擔而已」 ,剩餘的全都依賴國外進口。
然後,日本領有臺灣不久,1898年開始著手製糖產業。兒玉源太郎作為第4任總督到臺灣赴任,在兒玉底下擔任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負責掌管殖興產業。受到後藤的強烈要求,視察臺灣全島,1901年提出「糖業改良意見書」,制定臺灣糖業政策的是新渡戶稻造。以這份意見書為基礎發展製糖產業、從日本導入資本、興建製糖工廠、不斷地進行甘蔗品種改良。
一開始,臺灣產的砂糖比國際價格貴,於是臺灣總督府建請日本政府降低砂糖關稅,才終於獲利。臺灣產砂糖被運往日本,在那之前原本依賴海外進口的砂糖就開始改由臺灣供應,沒有必要進口糖了。總之,臺灣砂糖對改善日本當時的國際收支有莫大貢獻。
稻米因品種改良讓臺灣躋身為糧食供應地
接著,是臺灣戰前的經濟基礎,扮演了重要角色的稻米。
日本人吃的米是粳稻,呈短圓粒形,但是在日本統治前的臺灣,食用呈細長粒形的秈稻,而且臺灣島內生產的糧食當然也會輸出到對岸的中國,但是統治後,就改為運往日本。
起初,臺灣產的稻米被認為「品質粗劣」 ,所以比日本產的還要便宜許多,稻米產量有飛躍性成長是在1920年代以後,在那之前,臺灣各地的農業試驗所不斷地進行研究,在這個時候成功交配秈稻和粳稻,誕生出新品種的「蓬萊米」。除了品種改良之外,再加上肥料增加、灌溉設施的整備等,透過臺灣農業的技術進步和開發投資,臺灣稻米的產量也大幅提升。生產多餘的產量就這樣出口他國或者是被運往日本。也就是說,臺灣被定位為日本的糧食供應地。
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的茶葉和樟腦
相對於主要是運往日本的稻米和砂糖,不只是日本,同時也出口到其他國家的代表性農產品是茶葉和樟腦。
在臺灣,主要生產的茶葉品種是烏龍茶、以茉莉花茶為代表的包種茶、還有紅茶。領臺初期,以生產烏龍茶和包種茶為主流,到了1930年代則轉移到紅茶。 出口產量占85%,大部分是出口到英國或者是英國殖民地。
提到樟腦,應該有很多人不知道吧。雖然現在有大量的塑膠製品充斥生活中,但是世界各地塑膠使用的普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事了。在那之前,是使用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一種合成樹脂),而賽璐珞的主要原料就是從樟樹提煉出來的樟腦。樟樹原本就是臺灣原生種,首先是粗製樟腦(初步蒸餾)再提煉成精製樟腦,然後銷往全世界,相當熱賣。
如此這般,以砂糖、稻米、茶葉和樟腦的農產品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是日本把臺灣納入領土後,花了大約25年成功奠定了根本的基礎。直到二戰結束為止,在統治後半的25年間則是讓基礎更加穩固。
二戰前的臺灣GDP在1939年達到最高
經濟基礎穩固的話,人民所得也會伴隨增加。日治初期,臺灣的人均GDP大約是600元,在二戰前的1939年達到最高的1,278元。
提到1939年前後的國際情勢,1931年發生九一八事變,隔年日本宣布滿洲國建國,但是1933年國際聯盟通過決議,滿洲須交還予中國,日本退出國聯。在這其中, 日本政府認為以農業經濟為中心的臺灣也需要發展工業,於是開始獎勵包含製紙、紡織等其他加工業在內的輕工業。
再者,從統治前到第二次大戰開始為止,關於日本與臺灣的經濟表現可以參考下列引用的數據。
日本和舊殖民地的經濟表現比較(實質GDP年均複合成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