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華人創業者憑藉人脈和技術優勢在日大顯身手
JP-Home.com
【共同社6月1日電】日本的初創企業出現了華人青年創業者大顯身手的身影。他們憑藉日本的製造技術和華人圈的人脈關係開展業務。相關團體提供支持的動向也在增多,比如舉辦商業大賽等。背後的一大原因是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避開競爭激烈的中國國內,在因留學等結緣的日本創業。
位於東京的“BionicM”(健行仿生)公司開發了能根據人的動作產生動力的“假肢機器人”,社長孫小軍(35歲)介紹稱,這款假肢融入了大量的日本技術。他9歲時因骨肉瘤右腿截肢,自己也使用假肢。他赴日交換留學,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於2018年創業。
假肢的本體在中國生產,但半導體等精密部件多為日本製造。孫小軍表示,在和日本同事邊試錯邊開發的過程中,日本人追求品質的態度令他吃驚。
孫小軍稱,為了打造出“想給別人看的假肢”,也十分重視設計。未來還打算進軍美國,像通過純電動汽車(EV)改變世界的特斯拉那樣,希望能改變人們對假肢的印象。
“株式會社東京”(東京)是一家專注於電梯數字廣告的公司。社長羅悠鴻(29歲)表示,中國的商業模式在競爭中不斷精進,就像古代的日本遣唐使那樣,可以從中國學到很多東西。
父母都是中國人的羅悠鴻在日本出生並長大,精通日語和中文。學生時代他就想經商,當時中國已經有了市值數萬億日元的企業,這讓他看到了廣闊的前景。他透露,為了弄清需要多少前期投資等,研究參考了中國的成功案例。
該公司還與深圳的一家企業合作研發特殊的廣告投影儀。羅悠鴻說,華人創業者的優勢是能最大程度利用中國的資源。
華僑華人經濟團體“日本中華總商會”(東京)去年9月為扶持越來越多在日創業的華人同胞,主辦了首屆創新創業大賽。約有30家企業角逐創意,開發出能在洗澡後稱重的“智能浴墊”的公司獲得冠軍。
總商會的會員主要是二戰結束後赴日的“老華僑”和改革開放後來的“新華僑”。數字領域的發展為創業提供助力,最近有不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加入。
去年12月,部分華人企業家還舉辦了匯聚約100人的研討會。為創業者提供支持的主辦方夏目英男(27歲)表示:“華人的創新能力對提升日本經濟活力不可或缺。希望創造出讓日中兩國交融互鑑、誕生新業務的機會。”(完)
文章引用自 https://tchina.kyodonews.net/news/2023/06/0b97ea19c0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