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薪呈現上升趨勢
動畫產業的勞動問題大約在15年前浮上檯面。2009年,「日本動畫師.演出協會」(JAniCA)根據實態調查發布了《動畫師勞動白皮書》,使動畫師的長工時與低收入等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該白皮書的調查結果指出,動畫製作現場中負責原畫之間連續動作的「動畫師」職位,其平均年薪僅約110萬日圓,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筆者自2013年起持續於動畫產業的製作現場進行田野調查。本文將嘗試勾勒當前動畫產業的整體樣貌,並探討工作方式的變化趨勢與未來課題。
首先,就目前狀況而言,動畫師的基本勞動條件已有改善趨勢。根據「日本動畫師.演出協會」(JAniCA)於2023年發布的《動畫製作者實態調查報告書》,動畫師的平均年薪已經上升至263.2萬日圓;在製作流程中人數最多的原畫師則達到399.8萬日圓。若將動畫師、導演、編劇與製片人等職種一併計入,動畫製作者整體的平均年薪為455.5萬日圓,與同年度日本全體薪資所得者平均年薪460萬日圓(日本國稅廳《民間薪資實態統計調查》)幾乎相當。
待遇改善的背景,被認為與動畫品質不斷提升所帶動的動畫師人才競爭,以及「工作方式改革相關法案」的推動有關。近年製作費的高漲,部分原因亦在於人事成本的上升。關於動畫製作市場的變化與法規制度的影響,雖然仍有許多值得深入討論之處,但本文將聚焦於近年動畫產業內部的轉變。
自由接案與受雇勞動
在探討動畫師的勞動問題時,必須先理解一個前提:論及動畫產業特有的勞動問題,應先認識「自營業者」與「自由接案者」等非受雇於企業的工作型態本身,就已存在勞動問題。
根據JAniCA的調查結果,雖各年度數據略有差異,但以「自營業者」或「自由接案者」身分工作的製作者,比例約占五至七成。相較之下,日本整體就業人口中,自營業者比例僅為7.6%(總務省《令和4年就業結構基本調查》),可見動畫師以非受雇形式工作的比例明顯偏高。此外,依據自由接案協會於2025年3月發布的《自由接案白皮書》,年收入未滿400萬日圓者高達47.2%,約占全體的一半。整體而言,自營與自由接案者的工作條件原本就比受雇者更為不利,而動畫師的處境亦不例外。
勞動議題的研究者之中,多數人認為,既然自營業者與自由接案者在收入與社會保障方面處於不利地位,將其納入受雇勞動體系是解決問題的方向。確實,透過雇用制度,在勞動關係法的保護下保障勞工權益,是改善工作環境最基本的途徑。實際上,如後文所述,動畫業界也出現越來越多公司傾向直接雇用動畫師的趨勢。
不過,考量到日本社會的雇用慣例曾引發過勞死等種種勞動問題,能讓非受雇型工作得以並存的社會,才是更理想的狀態。筆者認為,應同時嘗試建立讓自由接案者能長期穩定工作的制度與環境。
「內製化」帶動的雇用變化
聚集於東京的動畫製作公司,多為專注於特定製作環節的小型企業(下包或專業工作室)。然而,有研究指出,早在2010年代起,動畫產業便已出現「內製化」的趨勢——也就是嘗試建立能在同一家公司內完成大部分製作流程的體制(*1)。這一現象的背景,包括隨著數位化推進、專攻單一製程的公司收益惡化,以及具備獨立承接與完成作品能力的上游製作公司,為了節省外包成本而推動內製化。近年,企業也透過併購(M&A)等方式進行整合。
這樣的內製化趨勢,促進了企業採用受雇制勞動的發展。一般而言,當企業長期在內部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時,會逐漸累積獨有的知識與技術。為了傳承這些累積並轉化為企業競爭力,企業傾向長期培育並運用受雇員工。實際上,日本企業也早已建立起從「畢業生統一招募」到長期培育人才的制度。
目前尚無針對內製化所引發的勞動力結構變化,或具體勞動條件轉變,進行系統性分析的調查。然而,筆者在研究過程中觀察到,成為公司正式員工的年輕動畫師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此外,根據JAniCA於2023年的調查,自營業者與自由接案者的比例為47.3%,較2019年的69.6%下降,顯示受雇型勞動者的比重確實正在上升。前文提及的平均年薪改善,也可視為內製化帶動企業擴大雇用的結果。
小型工作室的永續經營仍是一大課題
透過內製化所帶動的雇用轉變,意味著動畫製作者能在以受雇勞動為對象的勞動法規下,獲得更高程度的保障,也有望改善長期以來備受關注的低薪與長工時問題。
但另一方面,隨著內製化持續推進,動畫產業內大型企業與中小型公司的勞動條件差距,可能進一步拉大。即使在上游製作公司、大型娛樂企業或平台業者的資金支持下推動內製化,小型製作公司仍不會因此消失。
或許有人會認為,若所有小公司都被併入大型企業,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但現實並非如此簡單。在重視創造力與作者風格的動畫產業中,不少人會在大型公司累積經驗後選擇獨立,成立小型工作室或成為自由接案者。若缺乏能讓他們持續創作的環境,不論對動畫產業的永續發展,或對期望欣賞多元作品的觀眾而言,都不是理想的結果。畢竟,過去許多靈活的創意與創新的手法,正是誕生於這些小型工作室之中。
此外,動畫產業近年推動的「地方布局」,也可能帶來新的工作型態課題。過去,上游製作公司設立地方分公司並不罕見,但近年更明顯的趨勢是動畫師或導演等創作者移居地方自行成立工作室。這樣的發展,未來或許能成為那些想投入動畫製作、卻難以前往東京發展的年輕人的另一條出路。
因此,除了制定針對小型工作室勞動問題的對應指引之外,如何支援這些地方工作室也將是未來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