蔦重發掘的天才畫師
1794年5月,出版商蔦屋重三郎(人稱「蔦重」)一舉推出了28幅豪華版役者繪(歌舞伎演員肖像畫——譯註),背景都運用了黑雲母粉,畫師是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東洲齋寫樂。這些作品史無前例地使用了雲母拓印技法(*1),加之畫面構圖大膽,不難想像在當時引發的巨大轟動。
江戶時代(1603-1868年),歌舞伎劇場基本都聚集在芝居町一帶。此地乃與吉原遊廓(當時獲幕府批准的紅燈區)齊名的繁華娛樂區,相傳每天豪客們可在這裡狂擲千金。或許有人以為,以役者繪見長的東洲齋寫樂活躍的寬政年間(1789-1801年)是江戶歌舞伎極大興盛的時期,然而事實恰好相反。當時,由老中(實際主導江戶幕府政務的人物——譯註)松平定信推行的「寬政改革」,導致經濟收緊,幕府官方認證的三大歌舞伎劇場(即「江戶三座」)陷入經營困境。到了1794年,歌舞伎演員們不得不轉至臨時取得演出許可的「控櫓」(非官方認證的備用劇場——譯註)演出。不過,危亦是機。劇團老闆、劇場茶館老闆、演出出資人紛紛開始探索新的振興策略。蔦重就一直虎視眈眈地尋找機會進軍新領域,同年4月吉原火災致使原定的吉原題材策劃停滯,他決定放手一搏。於是,重量級新人畫師東洲齋寫樂橫空出世。
然而,僅僅過了10個月,寫樂便突然銷聲匿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就有140多幅版畫作品得以出版,這在當時是超常規的待遇。如此厲害的畫師,照理說應該很容易就能查明其身份,但實則不然。在身份制度森嚴的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師並不被認可為正式的畫家,受眾是平民百姓的浮世繪版畫被稱為「棄畫」,繪製底稿的浮世繪畫師被稱為「畫工」,與幕府御用畫師「繪師」有著明確的區別。無論是錦繪(多版多色印刷的浮世繪木版畫——譯註)開創者鈴木春信,還是與寫樂同時期活躍於畫壇的喜多川歌麿,關於他們生平的記載寥寥無幾。江戶時代的人們似對「畫工」的人生並不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