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方網站公開招募贊助商
「本基金會在大會願景中表示,將『透過公平且信賴的組織運營,建立面向未來的國際體育新標準——東京模式』。在贊助招商上,也依產業類別實施公開招募與投標,採用高度透明、開放的全新方式。」
世界田徑基金會在官方網站明確指出,已從東京奧運的弊端中吸取教訓,在贊助招募等行銷活動上更著重透明化。
在日本國內取得商業權的官方贊助商,依贊助金額標準分為三個級別:
- 首席贊助商(每家3億日圓以上)
- 贊助商(每家1億日圓以上)
- 供應商(每家3000萬日圓以上)
基金會公開此條件,並採取投標方式來決定官方贊助商。
贊助商可獲得「東京2025世界田徑」的名稱及大會標誌的商業使用權,並享有在比賽場館刊登廣告、於官方刊物刊登廣告、免費取得門票等20項權利。具體權益依贊助金額區分,詳細內容已公開於基金會網站。
過去多數贊助合約因商業上的「保密義務」為由,除了相關人士之外,條件內容並不對外公開,顯得不透明。本次將內容公諸於世是一大特色。
經過投標後,最高等級的「首席贊助商」由近畿日本旅行社、森大樓、TBS電視台與東京地下鐵4家公司取得;次一級的「贊助商」則有近鐵運通銷售、東京瓦斯等5家公司;「供應商」名單中則有朝日新聞社、LIVE BOARD等4家公司。
基金會預估本屆大會總經費約150億日圓,預算來源包括東京都與中央政府補助80億、票券收入30億、贊助金與捐款合計30億,其餘10億由日本田徑協會負擔,並已依此推進籌備工作。
基金會近日在理事會上更新財務計畫,票券收入預估從30億增加14億至44億日圓,贊助金與捐款則增加10億至40億日圓,大會總經費也調升至174億日圓。若能如數確保收入,即表示目標已達成。
演變成大規模弊案的東京奧運
世界田徑基金會不再透過廣告代理商,而改採公開招募贊助商,其背景在於東京奧運與帕運爆發贊助商選定之收賄案,以及測試賽與正式賽營運公司遴選時的圍標案。

「電通」總公司大樓,2022年11月,東京都港區(時事)
在這起收賄案中,被譽為體育產業界「大老」的電通前專務高橋治之,利用組織委員會理事的身分,在贊助商及官方授權商品業者的選定中圖利,並收受賄款。「行賄」的多家企業相關人士同樣遭到逮捕與起訴。這起事件堪稱是盛會水面下上演的腐敗醜聞。
電通也深度涉入圍標事件。不僅是組織委員會,還牽涉到活動製作公司及其他廣告代理商等多家企業,共同分配測試賽與正式賽的營運業務,卻未進行公開公平的競爭招標。電通集團在二審遭東京高等法院判處3億日圓罰金,但目前因不服判決而提起上訴。

東京奧運、帕運的官方商品(時事)
倚賴「獨家代理商」的產業結構
東京奧運與帕運的組織委員會在申辦成功的隔年,2014年,與電通簽訂「獨家代理商」合約。當時電通高調宣稱:「本公司將活用多年來在體育事業累積的知識與經驗,全力動員集團資源,為大會成功貢獻心力。」
據稱,電通當時向組織委員會承諾至少保證1800億日圓的贊助收入,最終共有68家日本企業參與,贊助總額達3761億日圓。然而,事件爆發後也顯示,電通所謂的「知識」與「專業」缺乏公正性,徹底暴露出「全盤交由電通」的體制弊病。
90年代,體育界自立化告吹
體育界其實也曾嘗試實現經濟自立。在1998年長野冬奧舉辦前5年,日本奧會(JOC)即成立了一家名為「Japan Olympic Marketing(JOM)」的公司,試圖展開自主的商業活動。
然而,因日本奧會(JOC)內部紛爭,JOM社長遭解任,最終又回到將業務交由代理商處理的模式,電通也因此取得專任代理商權利。JOM僅存續7年,許多體育團體對電通的依賴也隨之加深。
電通的影響力擴及海外,不僅涉足奧運,也參與了世界盃足球賽等主要國際賽事的商業運作。在田徑方面,自2001年起,電通便與世界田徑總會(WA)簽訂全球行銷權與轉播權的獨家合約,效期一路延續至2029年,長期握有世界級商業權益。
在電通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田徑賽事中,世界田徑基金會選擇與電通保持距離,改由自行公開招募日本國內贊助商,顯示體育產業的依賴體制正出現變化。
亞運、聽障奧運也不再依賴電通
明年9至10月,被稱為「亞洲版奧運」的亞運將由愛知縣與名古屋市共同舉辦,賽事規模在比賽項目數上甚至超越奧運。原本已內定由電通擔任代理商,但電通因東京奧運弊案而辭退,最後改由地方廣告公司「新東通信」等4家公司承接行銷業務。

在2026年亞運活動上揭幕倒數計時板的名古屋市長廣澤一郎(左)與前日本國家足球隊守門員楢崎正剛,2025年5月7日,名古屋市中區(時事)
贊助金額分為20億日圓、10億日圓、5億日圓及1億日圓四個級距,目前正公開招募企業贊助。然而受奧運相關弊案影響,企業反應顯得遲緩,贊助招募進度並不順利。即便如此,組委會仍比照世界田徑的做法,將贊助程序投標資訊公開於官網。
將於今年11月舉行的東京聽障奧運,其籌備與營運單位同樣未委託廣告代理商,而是透過官網公開招募贊助企業,並由工作人員直接拜訪企業推動業務。目前已與超過100家企業、團體簽訂合作協議,部分經費也透過群眾募資募集。
「東京模式」成為關鍵試金石
兩年前世界田徑基金會成立時,時任日本田徑協會會長的尾縣貢曾表示:
「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運動員,在眾人大聲歡呼中奔馳躍動的身姿,能帶給人們感動與活力,傳遞體育的魅力與價值。我們希望在東京奧運、帕運之後,打造一個新的國際競技大會典範。為此,籌備與營運的組織必須是具備治理能力的健全機構。」
在新冠疫情限制社會活動之際,東京奧運與帕運幾乎是在全程無觀眾下舉行,舉辦本身即引發爭議,閉幕後更接連爆出多起弊案。正如札幌市因未獲輿論支持而放棄申辦冬奧,顯示社會至今仍未消除對大型賽事的不信任感。
這次的世界田徑錦標賽勢必吸引大批觀眾,現場氣氛熱烈。然而,若要真正獲得社會共鳴,幕後的體育商業運作也必須如賽事般透明、公正。期盼世界田徑錦標賽的「東京模式」能促進體育界的自立,並展現未來應有的方向。
標題圖片:作為「東京2025世界田徑錦標賽」會場的國立競技場,2025年8月25日(Richard A. Brooks/AFP、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