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歐間的合作備受矚目。2025年7月,日歐(EU)定期峰會於東京舉行,討論戰略夥伴關係協議,登上日本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8月底,英國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駛入東京港,成為熱門話題,吸引大批民眾聚集。
何以促成日歐合作?日歐之目標為何?這不僅是對於「日歐合作為何」之探問,亦在釐清其「不為何」。本文無意逐一剖析日歐之間政治與國防安全層面的具體合作,而將焦點置於歐洲與印太,以及日歐各自所維繫之對美同盟的脈絡之下,探尋日歐合作之定位。
若先從結論說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全面入侵,以及中國與北韓對其所提供的支援,使日歐合作的必要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直接顯現世人面前。此外,2025年1月美國川普政權之成立,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日歐合作的意義與方向。然而,考量各領域皆依賴美國之現實情況,無論對於日本抑或歐洲而言,日歐合作並非用來取代與美國的同盟關係。不過正因如此,思考日歐合作之際,亦無法忽視日本與歐盟既有的對美關係,兩者可謂密不可分。
侵略烏克蘭之衝擊
在國防安全層面,締造目前日歐合作之基礎,首先在於歐洲大西洋區域與印太區域之國防安全的緊密連結,兩者可以說是密不可分。其緊密程度不斷升高。歐洲之事,影響亞洲,亞洲之變,牽動歐洲。不論樂見與否,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介入彼此區域之必要性與日俱增。
2022年2月,(時任)日本首相的岸田文雄對於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之情勢,曾表明危機意識,稱:「(今日之)烏克蘭,或為明日之東亞。」其背後之憂慮,乃是以武力踐踏國際法,改變現狀,竟遭國際社會忽視默許。
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則基於「烏克蘭之和平狀態,不僅影響歐洲,亦包含印太在內的全球安全」之前提,反覆強調「必須採取行動,方能避免導出錯誤結論」。此言顯然意指中國,其觀點在於阻止中國從中得到「以武力改變現狀終獲默許」之錯誤結論。
此外,中國目前透過從俄羅斯進口能源支撐其經濟,並且出口雙重用途(dual-use)的零組件與技術,助長俄方武器與彈藥的生產。而北韓不僅直接向俄羅斯供應武器與彈藥,甚至實際派遣兵力直接參與面對烏克蘭之作戰行動。北韓部隊除了藉此累積實戰經驗之外,據稱俄方亦以軍事技術等作為回報,導致北韓在東北亞區域的軍事威脅大為增加。
既然存在中國與北韓支持俄羅斯開戰之戰略結構,在烏克蘭戰事停歇之後,未來若見到俄羅斯反過頭來支援中國或北韓之行動,亦不足為奇。俄羅斯犧牲國家利益對中國與北韓作出無條件承諾的可能性固然不高,然而,如同今日之中國基於本國利益而支援俄羅斯以避免其「戰敗」一般,俄國亦完全可能做出判斷,為了避免中國或北韓敗給美國而施以援助,以符合本國的整體利益。在此戰略結構之下,分別與中俄鄰接的前線,正是日本與歐洲。
從嚇阻之觀點而言,如何防止歐洲與印太同時爆發軍事衝突,正是當前最大課題。此為跨區域之嚇阻,因此需日歐以及更為擴大的日美歐,進行超越以往的緊密合作。
尚未放棄美國
促成現今日歐合作之第二大主因,乃是川普政權。對於一向標榜「基於規範的國際秩序」的日歐而言,對於輕忽國際規範的川普政權之憂慮與日俱增。其關稅措施彷彿先以盟邦為標靶,而非敵對國家,已然侵蝕各國對於美國之信任。如此情勢之下,不僅在經濟領域,外交與安全層面,主張由日歐協力以抗衡美國之論調,時有所聞,某種意義上或許亦屬自然之動向。
不過,此中隱含陷阱。這是由於若慮及中國、俄羅斯以及影響力與日俱增之所謂全球南方,日歐與美國之間,事實上仍共享許多價值與利益。欲尋找日美、歐美、或日歐之間在價值與利益上之歧異,並非難事,但在分歧更甚之世界各國,日美歐與G7依舊是一群共享利益與價值之共同體。面對如何解決國際諸多難題之際,相較於G7,剔除美國之G6要成為更為有效的框架,其可能性在短期內極為渺茫。
簡言之,放棄與美國合作,此刻時機尚未成熟。日本在因應中國與北韓等區域威脅和挑戰之際,在可預見的將來,日美同盟之重要性只會升高,難以推論出下降的可能性。即使擴充國防經費,日本亦難以單獨對付中國。而以日歐合作取代日美同盟之可能性,亦幾近於零。
歐洲方面,誠如後文所述,目前已開始為「後美國」時代作出準備,但2025年6月北約峰會上,某些歐洲國家對於川普政權之阿諛奉承,在烏克蘭議題上立場貼近美國,以及圍繞川普關稅議題時展現出倉皇失措,在在暴露出歐洲仍然高度依賴美國。
在經濟與國防安全兩個層面,由於日歐依賴美國之現實情況,終究難以對美國採取強硬姿態。由此觀之,日歐當前之共同課題,並非在於尋找取代美國同盟之對象,而是在於設法讓美國持續介入包括印太與歐洲安全在內之種種國際課題。其間必須回答的問題在於,如何減輕美國的負擔。
為此,同盟國如日本與歐洲,必須提升責任分擔(burden-sharing)之幅度。在「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的大旗之下,盟邦對美國來說易被視作全面性的負擔。正因此,更需由盟邦身體力行,證明維持堅實的同盟網路,符合美國之利益。若美國得以減輕負擔,對於印太與歐洲之安全承諾亦更易持續。
即便美國看似動搖「基於規範之國際秩序」,對於日歐而言,將美國納入其中,從權力平衡之觀點來看,仍是因應俄羅斯與中國挑戰的唯一務實選項。日歐合作,正是基於此一現實而成立。
日歐的「自主性」
雖說如此,目前將美國緊緊留在體系之內是日歐的共同課題,不過對於川普政權的阿諛奉承,終究難以確保長期的國防安全與同盟關係之穩定,充其量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若展望未來情勢,仍須提升歐洲所謂「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的程度,亦即蘊含「後美國」與「後北約」意義的「備案B」之討論。
然而,不可忘記的是,自主性本身並非「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其目的並非刻意作出與美國相異的決策,而是基於本國利益,作出自主判斷。其結果或有強化對美關係之時,亦可能反之。因此維持並強化對美同盟,其本身亦非目的,而是確保國家安全與繁榮的手段。
提升帶有如此意涵的自主性,對日本與歐洲皆屬有利。在安全與國防層面,目前所需之行動與「維持美國留在體系之中」幾無二致。那便是補強不足之能力,整備必要裝備,並增加國防預算,以達成前述目標。更進一步,必須擴充武器與彈藥的生產能力,強化國防產業的力量。在日歐之間,例如日英義三國已經啟動次世代戰機的共同研發計畫(GCAP)。日本自衛隊與歐洲各國部隊之間的聯合訓練亦正擴大深化。
若將上述具體合作,置於同盟脈絡下的責任分擔(burden-sharing)觀之,其目的在於維持美國對於歐洲與印太區域安全之承諾,並透過日歐合作以減輕美國負擔。但與此同時,從中長期而言,亦是為「備案B」預作準備。
在可預見的未來,日歐合作將維持此雙重面向之下展開推進。究竟更為著重哪一方面,對於最終願景之思考固然重要,不過就現實情勢而論,唯有眼觀兩面,兼顧而為,方為上策。
標題圖片:日本首相石破茂(中)等人登上停泊於美國海軍橫須賀基地的英國航空母艦「威爾斯親王號」,並在飛行甲板上與英、美兩國大使等合影留念=2025年8月23日,神奈川縣橫須賀市。〔內閣廣報室提供〕(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