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五山之首
鎌倉三面環山,一面臨相模灣,在這座緊湊的城市中,密佈著多達123座寺院。特別是曾得到鎌倉幕府(1185-1333年)庇護的臨濟宗的寺廟佔據了其中的3分之1,共有42座。

建長寺的三門(山門),與後方佛殿、法堂、唐門,同為日本國家重要文化遺產
臨濟宗與後來興起的曹洞宗、黃檗宗一樣,強調透過坐禪以達到開悟,故稱「禪宗」。在鎌倉幕府為禪宗寺院制定的等級制度「五山制度」中,等級最高的就是建長寺,其後依次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和淨妙寺。
鎌倉「五山」至今屹立不倒,而建長寺也依舊保持著「五山之首」的風範。這是日本第一座專門的禪宗道場,始建於1253年,至今仍能感受到其創立之初的精神與傳統。

從寺院最深處的高臺,眺望呈直線排列的伽藍建築
走進建長寺,處處都能感受到禪宗寺院的典型特徵。其中之一就是伽藍的佈局。大門、三門、佛殿、法堂、方丈等主要建築排成一列,再現了典型的中國禪宗寺院的建築風格。

通往佛殿的步道兩側種植著高大的圓柏樹
從三門通往佛殿的步道旁,生長著一排排耐寒的常綠喬木圓柏。相傳,這些圓柏的樹苗是開山祖師、中國僧人蘭溪道隆從南宋帶來並種植的,因為中國禪宗十分尊崇其旺盛的生命力。如今,這些圓柏已成長為樹齡超760年、樹幹周長達7公尺的巨樹,堪稱建長寺創立至今的歷史「見證者」。
步道右側鐘樓裡的梵鐘鑄造於1255年,現為日本國寶。其造型古樸典雅,與同為國寶的圓覺寺鐘、鎌倉市內最古老的常樂寺鐘並稱為「鎌倉三名鐘」。

懸掛在茅草頂鐘樓內的國寶梵鐘
禪宗寺院的主佛通常為釋迦如來,但這裡的佛殿極為罕見地供奉著地藏菩薩,人們相信,他會在冥界救度亡者。

包括臺座在內,地藏菩薩高5公尺(佛殿目前因修繕關閉,修繕工程計畫於2027年7月結束)
繼續向寺院深處走,可以看到住持曾經的居所方丈。後方的庭園中有一草坪環繞著的池塘。日本庭園給人的印象多為青苔遍佈的景致,但這其實是近世以後才流行起來的。建長寺參考有關專家意見,復原了昔日的草坪庭園樣式。

以池塘為中心的建長寺庭園是日本國家史跡名勝。圖片中的小橋現已拆除
除了坐禪,日常飲食也是修行
寺院內東側山丘上的道場,至今仍是僧侶們每日進行坐禪等嚴格修行的地方。僧侶們的日常飲食非常簡樸,僅一湯一菜,且絕不食用肉類、魚類等動物性食材,甚至調味料也全部使用植物性原料,嚴格貫徹戒律。
「一湯一菜」中的湯,是在香菇、昆布熬製的高湯中加入蔬菜、豆腐等食材做成的「建長汁」,營養豐富且飽腹感十足。如今,這款發源於建長寺的鎌倉特色美食,已成為日本家庭餐桌上的「常客」。

僧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蘿蔔菜肴
此外,每頓飯都少不了蘿蔔鹹菜「澤庵」。為了不浪費每一粒米,僧人們在飯後會將熱水倒入飯碗,利用蘿蔔把碗中的飯粒刷一下,連同熱水全部喝掉。這是修行僧們嚴格遵循的習慣,體現出禪宗自古以來珍視生命、杜絕浪費的精神。

每年1月,僧人們都會到三浦半島種蘿蔔的農戶家托缽化緣,製作「澤庵」
為避免妨礙修行,通往僧堂的步道通常禁止遊客進入,僅有每年晚春時節,寺內牡丹盛開之際,會例外地向眾人開放,遊客可以在這條小路上賞花散步。

步道旁盛開的牡丹花。晚春花期是踏入這片神聖修行場所的難得機會
雖然建長寺承載了豐富的禪宗文化,但最為核心的仍是坐禪這一基礎修行。挺直腰板,端正姿勢,調節呼吸,雜念自然而然地消散而去,心神歸於平靜。建長寺每週5和週6都舉辦坐禪會,不曾體驗過坐禪的遊客也可以參與。靜座在日本最古老的修行道場,即可忘卻塵世紛擾,亦可獲得一次面對自我的新鮮體驗。

坐禪體驗於每週5和週6下午3:30分開始,全程1小時(提前15分鐘集合)。無需預約,購買寺院門票即可參加。如果坐不慣榻榻米,可以事先申請,寺方會提供椅子
攝影、撰文:原田寬
標題圖片:從建長寺入口附近眺望伽藍建築(原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