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戰火與合縱連橫
目前,美國的川普政府所標榜之「新時代」美國形象,已經與昔日之美國截然不同,加上其政策難以捉摸,全球各種動盪不安持續擴大。世界整體正朝多極化邁進,但眾多極端權力彼此間的關係,混沌不明。在歐亞大陸上的烏克蘭與中東戰事方熾,印度與巴基斯坦之衝突亦接踵而至,四方戰火互相交錯糾纏,各權力中心亦以不同方式涉入其中,錯綜複雜。此際,世界的各大勢力無不積極尋求合縱連橫之策,以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中國亦趁此時局,竭力佈局謀劃,以求趨吉避凶,導向有利於己身之勢。
中國迎來「良機」?
2025年1月剛成立的川普政府,對於中國而言,固然是嚴峻挑戰,但並非全然不利。關稅問題的確令中國棘手,但藉由報復性關稅與稀土管制等戰略資源的複合運用,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從容應對。此外,中國正積極推動以內需為核心的經濟建設,逐步降低對美貿易依賴,轉而擴大國內生產能力,同時調整貿易夥伴結構,側重東南亞與中亞等周邊國家。
另一方面,中國亦批評美國背離全球的自由貿易原則,剝奪開發中國家的發展機會,進而扮演起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倡導者的角色。同時積極向因美國高額關稅而受困的其他先進國(包含日本)與開發中國家提議結盟,籌組「共同奮鬥」的聯合陣線以對抗美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5年4月訪問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等國,以及本文所述之區域戰略,皆旨在促成此一「共同奮鬥」的聯合陣線。此外,中國亦積極透過與戰略性關鍵國家之間的「2+2」和「3+3」部長級會議,致力於強化並深化雙邊關係。
同時,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大規模裁減預算,已對諸多發展中國家的社會基礎建設造成衝擊;實際上目前已停止提供經費給美國之音(VOA)與自由亞洲電台(RFA),削弱美國在全球輿論場域的主導能力,亦間接減緩外界對中國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人權議題之揭發力道。這些情勢發展皆有利於中國。對中國而言,發展中國家對其援助需求的提升,正是天賜良機,同時,過去中國一直致力爭取的國際「話語權」(全球輿論的主導權),亦可趁不利條件的減少而逐步加強。至於川普政府基於「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政策,對中國留學生採取嚴格措施,中國政府亦不以為意,畢竟人才回流歸國,絕非壞事。
辨明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
然而,川普政府之政策難以預測,已毋須贅言。特別是政權內部的外交安全團隊與白宮之間的落差,更使其政策意圖顯得「晦暗難明」。例如,國防部長赫格賽斯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在新加坡舉辦的「亞洲安全保障會議」)上,嚴厲地針對中國發表國安政策言論,但川普總統及副總統范斯卻對同盟國關係及中國所謂「小圈子」的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四方安全對話(QUAD)、五眼聯盟(Five Eyes)等機制興致索然,亦鮮少提及意識到印太地區的地緣戰略論述。
川普政府內部的外交國安團隊之意見,自川普上任之初即逐漸衰微,高級官員亦無法違逆川普總統旨意。正因如此,部分觀察者認為,中國目前正迎來難得的「良機」。
在此狀況之下,中國於2025年5月發表《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明確闡明未來10年的政策方向,其中除了貫徹既有的整體國家安全觀,亦提出「共同安全」理念,欲推動與其他國家在國家安全領域展開深度合作。此外,2025年6月舉辦的中國—中亞高峰會所簽署之《阿斯塔納宣言》(聯合聲明)裡,亦特別強調了數位、糧食與能源等各種層面的「安全」。
中國的「區域戰略」
在全球趨向多極化,各方勢力紛紛摸索如何合縱連橫之際,中國亦著力於建構自身地緣政治的區域「戰略」。2025年5月底,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參加中國—東協—海合會(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高峰會,以及同年6月習近平國家主席親自出席的中國—中亞高峰會上所宣示的外交方針,充分展現其外交布局。中國此番外交行動,潛藏著兩大戰略意涵。
其一,抗衡以美國、日本為首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此意圖在中國—東協—海合會的高峰會上尤其明顯。中國向來對美、日、澳各自推動之「自由開放印太」構想頗多批評,唯對東協提出之「東協印太展望」(ASEAN Outlook on the Indo-Pacific, AOIP)展現積極接納的態度。無論如何,中國已透過東南亞及波斯灣沿岸諸國,在「自由開放印太」之核心區域另立新的區域合作框架。
而中國與東協、波斯灣沿岸諸國所共同提出的合作原則與合作方式,亦明顯有別於先進國家之理念。例如,在經濟安全保障的議題上,三方高峰會議之聯合聲明便未如先進國那般著重軍民兩用的尖端技術,反而特別強調能源、糧食等傳統領域的安全保障。
其二,帶有牽制印度的戰略意義。目前,中印兩國呈現某種緊張局勢。雖然邊境問題已稍和緩,但與中國交情深厚的盟友巴基斯坦與印度之間的對立卻日益加劇。中國頻繁召開與東協、波斯灣沿岸諸國及中亞國家之間的高峰會議,反而意味著無法推動與南亞國家的會談。如此情況正反映出中印之間的關係。
印度總理莫迪早於2023年在新德里召開的G20峰會上,即與美國總統拜登共同提出經由中東串連印度與歐洲之「印度—中東—歐洲經濟走廊」(IMEC)構想,近日更頻繁訪問塞普勒斯,並積極推動與歐盟的貿易協定。由此可見,中國—東協—波斯灣沿岸諸國之高峰會議,亦可視作中國牽制印度佈局的行動。換言之,中國如今已不僅針對西方先進國,亦開始對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動態,進行積極回應與謀劃,進一步深化其區域戰略佈局。
中國的多層次區域戰略:上合組織與金磚國家之擴張
另一方面,中國的區域戰略尚有另一層面的佈局,亦即上海合作組織(SCO)與金磚國家(BRICS)的擴張,以及東協+1(中國)、東協+3(日中韓)等機制之深化。
首先,此次中國—東協—波斯灣沿岸諸國的高峰會議,特別選在馬來西亞召開,可謂別具深意。該會議的聯合聲明裡,明顯反映出波斯灣沿岸諸國欲藉此以相對性姿態批判以色列的態度,並進一步尋求推動中東和平的解決之道。在這一點上,作為穆斯林國家的馬來西亞,自然能更有效發揮協調角色。此外,對於加入金磚國家一事,馬來西亞等國亦重視與波斯灣沿岸諸國的協力合作,此次中國透過馬來西亞與波斯灣沿岸諸國共同搭建區域框架,可謂順勢而為。
其次,中國正致力於建構更具彈性的「夾層式」區域合作機制。上海合作組織之前身原為「上海五國」,僅由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等國土相鄰的國家所組成,其後逐漸擴展為今日之上海合作組織,近年來成員國不斷增加;金磚國家亦處於明顯的擴張階段。在如此狀況之下,適逢此次中國—中亞高峰會之召開,在某種層面上,中國與中亞諸國亦有必要進一步建立更直接且密切的合作框架。
另一方面,中國與東協之關係雖然緊密,但與中東各國的關係則仍需進一步加強。透過中國—東協—波斯灣沿岸諸國的高峰會議,中國利用伊斯蘭世界內部既有的協力關係,同時以東協為橋樑,積極促進與波斯灣沿岸諸國之緊密關係。
在全球更趨多極化的情勢之下,中國持續調整與升級其區域戰略,但其成效仍取決於相關區域國家對中國之戰略佈局作何評價。若中國僅以抗衡美國作為策略主軸,恐難實現其所倡導之區域秩序。
標題圖片:東協—海合會—中國的高峰會議上,(左起)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同臺登場,2025年5月27日,馬來西亞吉隆坡(AFP/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