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處於「全球經濟成長中心」的東亞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推估,日本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會在2025年被印度超車,排在美國、中國、德國、印度之後,位居世界第5。
東亞過去是「全球經濟成長中心」。首先嶄露頭角的就是日本。1950年代後期到1970年代初期,日本實現高度經濟成長,被稱作「日本奇蹟」。1968年追過西德(當時),躍上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2經濟大國。1960年後期,被稱作「漢江奇蹟」的韓國,以及臺灣、香港、新加坡追上日本的腳步,陸續創下經濟高度成長,成為「亞洲4小龍」。
1970年代末期,鄧小平帶頭提出「改革開放」政策,中國這條「巨龍」這才離陸起飛。歷經「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這場近似內亂的災難,中國幾乎毫無競爭力,卻在30年後的2010年超越日本,躍升為世界第2的經濟大國。
至於日本,從1990年代初期的泡沫經濟破裂後,就迷失在「失落的30年」當中,與中國立場互換,被甩出「經濟成長中心」。1995年,日本的名目GDP來到高峰,占全世界的17.5%,最近卻縮小至4%。2024年被德國超越,退居世界第4。
步上經濟高度成長後塵的人口減少
日本的人口在2008年登上高峰,是1億2808萬人,但2011年後,人口持續縮減。2022年,新生兒人數跌破80萬人,2024年更是不到70萬人,足見少子化正在加速。不斷更新自1899年開始,每年都會進行的「人口動態統計」的少子化紀錄。
過去效仿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鄰近國家,在人口動態方面,也步上日本的後塵,這是偶然嗎?還是必然呢?
韓國的總人口在2020年是5176萬人,接下來連續2年減少。2023年因為外國人口流入,有微幅增加,但出生率是世界最低,因此人口減少的動向並未改變。臺灣的人口也一樣,2019年是2360萬人,之後連續3年持續減少。2023年因外國人遷入有微幅上升,2024年再度減少。
中國的人口為世界之最已有很長一段時間,終止「一胎化政策」(1979年~2015年)後,出生率依舊低迷。2021年迎來14億2643萬人的人口高峰後,連續3年減少。根據聯合國推測,2023年印度的人口已經超越中國。
中國的名目GDP在2021年來到高峰,占全世界的18.3%,最近下滑到16%。
印度、越南…經濟高度成長的重心開始西移
「總和生育率」(TFR Total Fertility Rate)是反映1名女性一生生育子女的平均總數,能用來推算未來的人口動向。若人口不增也不減,「世代更替水準」的數值要達到2.1左右。根據世界銀行的TFR排名(2023年實績),全世界218國與地區之中,東亞各國集中於末段班。
日本是第199名(TFR 1.20),中國第211名(TFR 1.00),臺灣第215名(TFR 0.87),香港第216名(TFR 0.75),韓國第217名(TFR 0.72)。倘若繼續維持這個水準,東亞的人口將會變成現在的一半以下。過去的「全球經濟成長中心」也難保不會因此空心化。
一旦少子高齡化加劇,生產年齡人口(15-64)的比例就會縮小,進而拖累整體經濟活動。這是在日本、韓國、臺灣、中國等東亞各國發生的問題。這幾年,日本的經濟成長率持續低迷,維持在0%到1%,韓國是1%到2%,臺灣則是在1%到4%之間起伏,東亞整體的數字都不甚理想。在這樣的狀況下,中國政府發表去年的成長率為「5%」,不禁令人倍感困惑。
畢竟中國不動產長期委靡,國內需求低迷。這2年通貨緊縮的情況更是顯著。再加上經濟成長鈍化,受到因美中對立造成的強化管制影響,外資也相繼撤退。中國政府還發行特別國債,將資本投入主要銀行。依據這些狀況推測,中國實際的經濟成長率或許不到5%的一半。
越南在2023年人口超過1億,2024年維持7%的經濟成長率。印度也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從2021年開始維持著6%到9%的經濟成長率。世界以及亞洲的「經濟成長中心」的重心已經往西移動。
標題圖片:參加在首爾市中心舉辦的民間防衛訓練,並學習急救的孩童,2023年5月(AFP/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