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之間的互信問題」
李在明總統在就任後的記者會上,談到日韓關係中長年爭議不斷的歷史問題時表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政策的一致性至關重要」、「現實是,光靠個人的信念,想要單方面強加或貫徹立場並不容易。」
李在明總統強調「以國家利益為優先的實用外交」,而非「個人信念」。他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電話會談,被排在美國總統川普之後進行,雙方在會談中達成了共識:「在戰略環境日益嚴峻的情況下,日韓關係與日美韓合作實為重要。」這樣的順序與同樣出身進步陣營、強調「美中平衡外交」的文在寅不同。文在寅當年就任總統後,是依序與美國、中國、日本領袖通話。
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大工業國集團(G7)高峰會期間,日韓領袖會談於6月17日進行。韓國總統李在明表示:「讓我們跨越彼此的小差異,在各個領域加強合作,並以前瞻性的態度發展雙邊關係。」日本首相石破茂也回應:「在國際局勢日益嚴峻之際,期待日韓合作能為地區與全球帶來助益。」整體而言,李在明所強調的「實用外交」方針,讓目前的日韓關係得以順利起步。
「小差異」中包含的歷史問題,例如2015年由保守派朴槿惠政權與日本達成的慰安婦問題協議,卻在後來文在寅政權上臺後被實質廢棄,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信任」嚴重受損。此外,針對二戰期間朝鮮人遭強制徵用的爭議,雖然由尹錫悅政權以韓方單方面承擔責任的方式「解決」,但也因此在日本國內引發強烈不安,擔心一旦韓國再度政黨輪替、由進步派重新執政,整套解決機制恐將再度瓦解。
尹錫悅政權執政三年以來,日韓關係穩步修復,日美韓的安保合作體系也持續強化,但這股勢頭能否延續,仍是未知數。
2025年,正值二戰結束暨韓國光復(脫離殖民統治)80週年,同時也是日韓建交正常化60週年。在這段期間,日韓雙方不僅簽訂了1965年的《日韓基本條約》與《日韓請求權協定》,也陸續發表了1995年的「村山談話」、2010年的「菅直人談話」、2015年的「安倍談話」,以及2016年的《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如今在韓國新總統上任、日韓建交屆滿60週年之際,雙方應重新確認「條約必須遵守(pacta sunt servanda)」這項原則,因為這正是「國與國之間信任問題」的核心所在。

在首爾舉行的日韓建交正常化60週年紀念活動。韓國總統李在明以影片致詞(畫面右後方),2025年6月16日(共同)
韓國總統李在明高舉「戒嚴=內亂=終結自我政變」、「真正的大韓民國現在才要開始」等口號,在內政上持續調整並改革前任總統的政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對外交安保政策的一貫性的重視程度仍是未知數。李總統表示將致力於穩定南北關係,降低所謂的「韓國風險」。然而,真正的風險恐怕正是政權輪替所帶來的外交安保戰略劇烈轉向——也就是「搖擺國家」所帶來的預測困難性。
有提到「日美韓」,卻未談及「印太」
韓國國內保守與進步勢力的對立日益加劇,不僅國會難以形成共識,社會大眾之間的情緒對立也持續升溫。這種政治極化現象在外交安保領域尤為明顯,特別是在對日關係與對北韓政策上。
根據韓國智庫「東亞研究院」今年1月所做的民調,當被問及「政府在對日外交中應優先考量的課題」時,保守派選擇「前瞻性合作」的比例高達55.5%,遠高於「解決歷史問題」的24.0%;而進步派則相反,有56.2%傾向「解決歷史問題」,選擇「前瞻性合作」的僅有26.8%。若李在明總統選擇順應其支持者的聲音,日韓間歷史問題「再度升溫」的可能性恐將升高。
在對北韓政策方面,保守與進步陣營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保守派多傾向「強化安保態勢」(41.5%比17.0%),而進步派則優先「擴大南北交流」(15.7%比44.6%)。對美政策亦呈現類似分歧,保守派偏好「強化韓美同盟」(50.4%比26.6%),進步派則較重視「建立平等關係」(9.8%比32.6%)。不過,在「強化日美韓安保合作」這一議題上,無論是保守派(84.6%)還是進步派(55.1%),均有過半數表示「肯定」。
若民眾總是無條件支持所偏好的政權,卻無法接受反對陣營所推動的政策,那麼在政權輪替之後,前朝的政策倡議自然難以延續。徵用工問題的處理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李在明總統過去就曾嚴厲批評尹錫悅政府的對日立場,稱其為「損害國家尊嚴的屈辱性對日外交」。
尹錫悅前總統另一項重要的外交遺產,是制定了韓國的「印太戰略」。正因為有日韓關係的正常化與對印太戰略的共同認知,才能進一步推動美韓同盟在2023年4月重新定義為「全球全面戰略同盟」,並促成同年8月發表的日美韓「大衛營原則」。
然而,李在明總統自總統選舉期間至今,從未提及「印太」一詞。有時候,一個人「選擇不說什麼」,往往比「說了什麼」更能揭示其立場與未來走向。從這個角度來看,應重新審視其外交政策的方向。
對「臺海議題」的立場溫差日益浮現
「自由且開放的印太」原是由日本提出的全球戰略構想,隨後不僅美國與韓國,連澳洲、加拿大、歐盟(EU)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也紛紛推出各自版本。如今,這已成為各國因應當代全球共同課題時不可或缺的國家戰略。特別是日韓兩國,作為「印太四國」(IP4)的一員,自2022年以來也持續參與北約領袖峰會。「印太」與「北大西洋」——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安保議題,如今已密不可分。
過去,日韓關係曾被比喻為「準同盟(quasi-alliance)」,但如今對日本而言,真正稱得上「實質準同盟(semi-alliance/virtual alliance)」的,反而是澳洲與英國。在「日美韓」三邊關係中,應冷靜審視彼此「該做的事」、「能做的事」,以及「做不到的事」,避免過度期待,也不宜過早放棄。
在日美韓發表的「大衛營原則」中,三方再次重申「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而作為「全球全面戰略同盟」的美韓同盟,其作用早已不再侷限於朝鮮半島有事。事實上,駐韓美軍與駐日美軍一樣,皆被視為美國印太戰略的「最前線」,同屬「單一戰區(One Theater)」的配置。在未來不論是朝鮮半島、臺灣海峽,甚至南海局勢出現緊急狀況時,美韓同盟與日美同盟都將被期待發揮靈活且有機的協同效應。
「今日的烏克蘭,可能就是明日的東亞」、「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更是日美同盟有事」——這樣的威脅認知,在日本不論由誰任首相執政,始終被延續下來,並作為強化嚇阻力與應變能力的政策基礎。
另一方面,在韓國,對臺灣的認知仍停留在「距離遙遠」、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不高」。令人驚訝的是,李在明總統竟曾語出驚人地表示:「對中國也好,對臺灣也好,只要說聲謝謝就好了。」在這番言論中,美國的存在完全被忽略。萬一真的面臨美中衝突的局面,若韓國選擇不表態、不參與,那麼作為同盟國的美國總統川普不無可能會打出撤回部分駐韓美軍的牌,然而韓國國內卻幾乎未見對此風險的討論。一旦駐韓美軍遭縮編,韓國與北韓之間的軍事力量平衡將出現劇烈變化。
同盟關係——無論是日美同盟還是美韓同盟——皆一再凸顯「國與國之間信任問題」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李在明總統一再強調:「打仗打贏是下策,最重要的是讓戰爭根本無需發生。」他所強調外交的重要性確實有其道理,然而,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正是國防安全的基本原則。如何在外交與安保之間取得「平衡」,正是檢驗所謂「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實用外交」是否具備真本事的關鍵所在。
標題圖片:日本首相石破茂(左)與韓國總統李在明在高峰會前握手,2025年6月17日,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