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武藏野台地東側的駒込站月台
駒込車站誕生於1910(明治43)年11月15日。原為私鐵的日本鐵道公司自四年前的1906(明治39)年起轉為國有化,包含品川、新橋等16個車站,全數納入鐵道院管轄。1909(明治42)年,將這條串連起多座車站的路線,正式命名為「山手線」。
國有化後,繼濱松町站和田町站(1909年)、有樂町站和高田馬場站(1910年)等車站陸續正式營運後,駒込站也開始啟用。
駒込站位於武藏野台地東側,海拔約20公尺。從駒込出發會迅速往下至低谷區,通過道灌山隧道(於1925/大正14年停用),抵達海拔6公尺的田端車站。
駒込站的月台現仍保有當時的形跡,西側靠近巢鴨地勢較高,靠近田端這一側則建在斜坡上。文京區、豐島區、北區等三區的區界處正好在駒込站附近相交,月台大部分位於豐島區,靠近田端側斜坡,有一小部分屬於北區,這點頗富趣味。

明治至大正初期,行駛於駒込站附近的山手線6100形電車。當時的列車為單一車廂(鐵道博物館藏)
何時開始出現「駒込」地名至今未明
關於「駒込」地名由來眾說紛紜,至今尚未出現足以斷言「此即真實說法」的決定性證據。以下介紹幾個主要說法。
源自日本武尊東征之說
日本武尊是《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的古代英雄,在他東征途中行經此地,看到前來支援的軍隊與為數眾多的「駒」(馬匹),便說出「駒混(込)於此」(即馬匹聚集之意)(參考《再校江戶砂子》及《御府內備考》)。而《新編武藏風土記稿》中也記載其原本發音為「komagomi」。

《再校江戶砂子》 中記載與日本武尊有關的傳說(國立公文書館藏)
源自過去曾放養馬匹之說
有一說認為此處過去曾是放牧馬匹的草原(參考《新編江戶志》)。例如東京有駒場、駒澤、練馬、高田馬場等地名含有「駒」或「馬」,駒込也是其中之一。筆者認為此說法可信度高,惟尚無證據可證實。
源自「渡來人」(指古代自外邦遷徙至日本的人)之說
古代將渡來人「高麗人」所居住的地方稱為「高麗籠(komagome)」,而後演變成「駒込」。儘管此說法曾出現在《東京地名由來辭典》(東京堂出版)等多部文獻中,但具體出處仍不清楚。
「駒込」一詞最早可見於16世紀前半所編纂的《小田原眾所領役帳》。史料記載「駒込」是一位名叫「葛西在城番眾 遠山彌九郎」的武士的領土,可以推測此地名自戰國時代便已存在。
到了江戶時代,幕府命令大名繪製《正保國繪圖》(約自1644年起開始製作),其中的《元祿國繪圖》(1696至1702年完成)和《天保國繪圖》(1835至1838年完成),其中皆標註了「駒込村」的字樣,可見在17世紀時,「駒込」已作為固定地名沿用。

《正保國繪圖》,江戶時代由幕府主導繪製的地圖之一,可見地名「駒込村」(國立公文書館藏)
江戶時代,駒込地區分為兩部份,一是由町奉行管理的江戶城內區域「下駒込」,另一是由地方官管理的農地「上駒込」。下駒込大致相當於現今文京區本駒込一帶,上駒込則對應現今豐島區駒込一帶。駒込這個地名涵蓋了城區和農村,範圍廣大,可以說山手線「駒込站」這個命名代表了整個地域。
車站正式營運當時的所在地為北豐島郡巢鴨町大字上駒込,即現今豐島區駒込2丁目。
此外,明治時期,下駒込(現文京區)一帶的城鎮曾有十多個町名都含有「駒込」,如「駒込曙町」、「駒込淺嘉町」、「駒込追分町」、「駒込富士前町」等。不過,這些町名在1965(昭和40)年左右已全數廢止,現已更名為文京區本駒込、千駄木、向丘、西片等町名。
駒込是茄子的名產地
在本系列「巢鴨」篇也有提到,江戶時代中期之後,巢鴨到駒込一帶以花卉植栽聞名,有許多園藝職人居住於此。特別是「染井」地區,直至幕末仍以職人精湛的園藝技術而廣為人知。園藝業者伊藤家代代世襲園藝職人伊兵衛之名,同時也是培育美麗菊花和杜鵑花的佼佼者,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園藝名匠。
到如今,每年五月,駒込站月台鐵軌旁一整排的杜鵑花圃仍爭相綻放。這是1911(明治44)年為了紀念駒込站正式營運一週年,請附近的園藝職人親手種植,迄今延續此悠久傳統。

停靠駒込站的山手線列車和鐵軌旁盛開的杜鵑花(PIXTA)
傳聞「染井吉野櫻」是由染井地區的園藝職人所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是山手線駒込站的發車背景音樂選用「櫻花櫻花」的原因。
除了櫻花,駒込地區也是著名的青菜產地,這裡有江戶三大蔬果市場之一的「駒込土物店」,另外兩大市場分別位於神田和千住。所謂「土物」,是指剛採收還帶有泥土的新鮮蔬菜,包含前述的駒込淺嘉町在內,共有三地設置類似的菜市場。
《新編武藏風土記》中提到「此地宜種茄子,世稱駒込茄」,可知當時的茄子是當地的知名產品。
六義園和八百屋(蔬果店)於七之相關史跡
從駒込站南口出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紅磚圍牆,即為六義園。德川第五代將軍綱吉,賞賜約4萬6000坪的領地給側用人柳澤吉保。六義園即是柳澤花費七年時間精心打造的日本庭園,也是駒込極富盛名的景點。

六義園是以池塘為中心的回遊式庭園(PIXTA)
吉保比綱吉小12歲,自稱出身於承襲甲斐源氏武田氏血統的名門世家。
從綱吉擔任館林藩主時期,便以近臣身份侍奉綱吉左右,當綱吉就任將軍後,吉保跟著飛黃騰達、迅速晉升。1694(元祿7)年,成為擁有7萬2000石的大名,並成為川越藩藩主,隔年將軍便將駒込一帶的土地賞賜給他。
六義園的「六」字,取自中國最古老詩集《詩經》中對詩的分類:「風」、「雅」、「頌」、「賦」、「比」、「興」,分別代表各國歌謠、朝廷歌曲、廟堂祭祀樂歌之意。從吉保選擇寓意深遠的文字為庭園命名來看,足見其頗具文人風範。
「回遊式庭園」以大池塘為中心,人們可環繞池塘悠閒散步。春天有枝垂櫻、秋天有紅葉點燈,是個四季充滿不同風情的名勝地。
然而,擁有這樣一個雅緻庭園的地方,同時也有一段悲劇的史跡,那就是「八百屋於七」的故事。
1682(天和2)年,駒込的寺院發生一場慘重的火災,超過3500人喪生,史稱「天和的大火」。
八百屋於七的住家未能倖免於難,全家人寄居在駒込的一所寺院,於七在此邂逅了寺院的雜役工庄之介,並產生曖昧情愫。後來家裡的蔬果店重新開張,一家人便搬離寺院。
無法與戀人相見的於七,一心只想回寺院與庄之介長相思守,於是犯下縱火大罪,最後被逮捕並判處死刑。

《松竹梅湯嶋掛額》,月岡芳年描繪歌舞伎戲碼的錦繪作品。畫中生動描繪了美豔的於七登上消防瞭望台的模樣(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以上便是傳說的概要。
只不過,從當時的畫作中,並未找到有關於七一家所寄居的寺院線索。傳言於七年齡大約15至16歲,說法不明,是否出身蔬果店的真偽也無從證實。此外,根據《天和笑委集》見聞錄記載,處刑日期為「天和三年三月二十八日」,但於七的墓碑上卻刻著「三月二十九日」,兩者日期不一致,換句話說,仍有許多未解之謎。
而另一部見聞集《御當代記》的天和3年的篇章中記載「駒込於七縱火,自三月二十曝於市」,表示這位名為於七的女孩,因犯下縱火重罪,自3月20日起被公然示眾,以儆效尤。
無論傳說如何,於七是土生土長的駒込人,因此駒込附近有不少與她相關之地。
首先,從駒込站本鄉通往南走約一公里處,來到曹洞宗寺院「吉祥寺」,這裡有座「比翼塚」,是於七與戀人的紀念碑。

吉祥寺(文京區本鄉)於七與吉三郎的比翼塚(PIXTA)
於七戀人名為「吉三郎」,是因為井原西鶴以於七故事為原型創作出《好色五人女》,採用此名,後來歌舞伎戲碼沿用,因而流傳下來。
至於為何吉祥寺會有這樣的石碑,也是因為井原西鶴將於七和寺院雜役工邂逅之地「設定」在吉祥寺,但實際上,這樣的設定可信度並不高。
再往南走約七百公尺,來到大圓寺山門正面,這裡有一座地藏菩薩,據說是1719(享保4)年為了供奉於七而捐贈的。
從大圓寺再繼續走300公尺,來到圓乘寺,此地是於七長眠之地。
圓乘寺內並排了三塊於七的墓石,正中間那塊是於七處刑時該院住持所建,右邊是由飾演《松竹梅湯嶋掛額》裡於七一角的第五代歌舞伎演員岩井半四郎於1793(寬政5)年所建,左邊是昭和時代由附近的居民所建。
儘管於七的真實樣貌不明,但她長期受到駒込一帶當地人民喜愛,毋庸置疑。
【關於駒込車站】
- 正式營運:西元1910(明治43)年11月15日
- 每日平均乘客數:4萬906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26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 轉乘路線:東京地下鐵南北線
【參考文獻】
- 《從車站名認識江戶・東京歷史》大石學,PHP新書
- 《站名學入門》今尾惠介,中公新書出版
- 《東京地名由來辭典》竹內誠編,東京堂出版
- 《豐島區史 通史篇》豐島區
標題圖片:1958(昭和33)年的駒込車站。正前方為本鄉通。《甦醒的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