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丁政權下的歷史「控制」
在1987年蘇聯經濟改革(Perestroika)期的蘇聯、葉爾欽政權下的俄羅斯,歷史教育重視的是理解一個史實存在著不同的解釋,並培養出基於史料自身進行歷史分析的能力。但是,自從普丁坐上執政大位之後,多元性的歷史解釋就變得越來越狹隘。
蘇聯解體、經濟混亂、摸索俄羅斯人的身分認同等等,面對各種接踵而至的課題,作為統一國民的手段,普丁把目光放在宣揚愛國主義和利用歷史記憶進行政治操作。在前蘇聯國家爆發一連串的「顏色革命」中,以青少年為中心進行抗議活動的結果,使得喬治亞、烏克蘭等國家實現了政權交替。他們認同西方國家的自由、民主主義的價值觀,卻被俄羅斯當作是未來可能撼動其政治基礎的存在。因此,普丁以青少年為對象,推動愛國主義政策,把歷史教科書的內容視為「正確」,高舉建構統一歷史觀的大旗。
俄羅斯在歷史領域上趨於保守化、利用歷史記憶進行政治操作,自從入侵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以來速度加劇,更為明顯。首先,2022年3月4日,關於「特別軍事活動」中的俄軍行動,散播「假情報」的人被處以最高15年的有期徒刑。而且,根據法律規定,若是對於宣布的戰果提出異議或者質疑,就構成犯罪。
23年6月20日,俄羅斯國家下議院把1945年9月3日的「二戰結束紀念日」更名為「反日本軍國主義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二戰結束紀念日」。此舉被認為是報復日本政府向俄羅斯實施經濟制裁及表態支持烏克蘭。
甚至在23年9月1日,以16~18歲的青少年為對象,導入俄羅斯第一本國定歷史教科書。序文寫著:「學習此教程的最大成果,是有助於學生培養身為俄羅斯市民的身分認同和愛國主義,」內容明確指出國定教科書的目的。
其他國家幾乎都不知道,在23年11月2日,普丁簽署並設立被稱為「俄羅斯聯邦總統附屬國家歷史記憶中心」的機構。該機構除了把俄羅斯在「特別軍事活動」的行動正當化以外,公開史料來證明日本和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蘇聯的侵略性等,對普丁政權下欲建構的「正確的歷史認知」,發揮利用歷史記憶進行政治操作的作用。
俄羅斯的歷史認知特色:歐州
在日本和歐州各國,基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蘇聯和德國設定雙方的「勢力範圍」,而德國據此開始對波蘭發動軍事入侵的9月1日,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
另一方面,俄羅斯則認為二戰始於38年9月30日簽訂的慕尼黑協定。英法兩國在該會談上對希特勒採取姑息的態度,把捷克斯洛伐克(當時)境內多數德意志人居住的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希望能夠遏止德國進一步的領土擴張。但是,對蘇聯而言,英法的綏靖政策是為了讓德國把侵略目標指向蘇聯,這樣的歷史認知在俄羅斯第一本國定歷史教科書上也有明確記載。
此外,在與歐州的關係上,較具特色的是《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被視為外交上的勝利。這一點有必要謹慎評論。回顧歷史,蘇聯擔心德國向東擴張,於39年4月17日向英法兩國探詢締結軍事同盟來對抗德國的意願,但兩國反應消極。尤其是英國厭惡共產主義,所以對蘇聯的探詢不感興趣。同年8月10日,雖然遲了一些,英法軍事使節團抵達莫斯科,但是直至現今才得知,英國代表團甚至沒攜帶本國政府發行的國書,其實不具有任何權限。
自慕尼黑協定簽訂以來,對英法兩國的不信任感越來越強烈,以及史達林擔心當時的滿洲國和蒙古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邊界紛爭(諾門罕戰役)有可能擴大,對蘇聯而言,為了擺脫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威脅,毅然決定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推測是為了確保歐州方面的安全無虞,才能夠全力投入諾門罕戰役。
如此這般,考量蘇聯在當時國際情勢上的立場,史達林的決定是基於冷靜透徹的現實主義,在極為現實的考量下做出選擇。關於這件事,很多外國研究者也已經指出,俄羅斯本身對《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的評價與以「正確的歷史認知」和「宣傳」為目的的政治操作,是很難輕易切割的事實。
問題是,對於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內的《秘密議定書》下,被片面劃入勢力範圍的國家人民所遭遇的蠻橫行為,俄羅斯閉口不談,始終用「解放者」的觀點來解釋蘇聯軍的存在。在國定教科書裡,這件事也遭到漠視,關於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的敍事則是基於民主主義實施選舉,並由蘇聯軍隊進駐,依照公正的選舉結果來建立共產主義政權,他們是自願加入蘇聯的,出現這種與事實完全不符的內容。
俄羅斯的歷史認知特色:日本
從蘇聯時代到現在的俄羅斯,對日本的歷史認知裡最具特色的是,日本基於《田中奏摺》實施大陸侵略政策。《田中奏摺》指的是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田中義一內閣召開有關對華政策的「東方會議」之後,由田中本人於7月25日向昭和天皇上呈的文件。
該文件記載著:日本有必要繼滿洲、蒙古之後,進而征服中國;為了征服世界,一定要先征服中國;在滿洲北部地域與蘇聯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等內容。
因為《田中奏摺》一開始就沒有日文原文,文中也散見明確的事實誤認,在日本的歷史研究裡一般認為是「偽書」。儘管如此,俄羅斯至今依然把日本在二戰前及戰爭期間的對外政策,解釋為是基於《田中奏摺》記載的宏偉大陸侵略計劃而進行。
俄羅斯聯邦對外情報局(SVR)編纂的《俄羅斯對外諜報史概說》、俄羅斯國防省編纂的《大祖國戰爭 1941-1945》、以及2023年9月導入的國定教科書《世界歷史 1914-1945》裡面,也都把《田中奏摺》作為實際存在的文件來論述。普丁政權高舉的歷史認知裡面,日本被當作具有令人恐懼的侵略性且陰險的國家。
接下來,另一個特色應該是過度評價二戰期間的日德關係吧。也就是說,日本伺機要與德國聯手攻擊蘇聯的觀點。的確,在德蘇戰爭爆發後,德國外交官里賓特洛甫要求日本一同參與對蘇作戰,是因為希特勒希望日本能夠牽制英美兩國;日本與德國依照反共產國際協定交換蘇聯情報,也是事實。但是,日德兩國的軍部並沒有共同計劃要一起對蘇聯進行軍事作戰。但是,這一點在俄羅斯的歷史研究裡卻遭到漠視。
中俄聯手發動「歷史戰」的可能性
去年(2024年)5月16日,中俄兩國慶祝建交75周年,在普丁與習近平發表的中俄聯合聲明裡,表示:「雙方不允許正確的歷史記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與法西斯作戰的記憶遭到褻瀆、破壞。」今年1月31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說:「我們認為有必要重新釐清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犯罪。」可以確定的是,俄羅斯針對日本在內的諸多國家發動歷史戰,砲火比之前更加猛烈。
俄羅斯與中國、北韓的戰略夥伴關係,現在也擴及到歷史領域。不難想像俄羅斯可能與這兩國聯手,大肆散播對他們而言的「正確的歷史認知」。對我國而言,今後俄羅斯有可能為了向國內外宣揚日本對蘇聯有侵略性而發行研究文獻、史料集,或者邀請與俄羅斯有共同歷史認知的外國有識之士舉辦活動等等,這些都是可預料到的。對此,日本要以堅決的態度來應對,絕不容許利用歷史進行政治操作,也絕不認同與事實不符的論點。
標題圖片:去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紀念戰勝納粹德國的「勝利日」,於閱兵典禮上發表演說,2024年5月9日,莫斯科(衛星社/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