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名列前茅的都是改編成動畫的作品
2024年11月,文化廳、漫畫綜合研究所等機構公布了訪日遊客喜歡哪部日本漫畫、動畫作品。針對在東京池袋的訪日遊客進行「漫畫聖地豐島常盤莊街的外國人訪日活性化調查」,根據這個調查顯示,以第一名的《鬼滅之刃》(吾峠呼世晴)與第二名的《進擊的巨人》(諫山創)為首,前十名都是動畫版有在國外播出的作品。
![訪日外國人回答「喜歡」的漫畫、動畫作品](/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9753/2739753.png)
在國外,幾乎沒有日本這樣的漫畫雜誌文化,而是透過電視、有線電視或網路串流平臺播出的動畫,來認識日本發祥的作品。許多人是在看過動畫後,才去購買翻譯的漫畫單行本。多數國家的翻譯單行本價格較高,年輕讀者難以入手,因此也有不少粉絲沒看過原作。相較之下,動畫能透過電視、有線電視或網路輕鬆享受。
也有許多國家只能藉由動畫認識日本漫畫。舉例來說,《火影忍者》(岸本齊史)的國外銷售成績就超過了一億部,是「全世界最多人看的日本漫畫」。但相較於有6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出版了翻譯單行本,電視動畫卻有多達81個國家和地區引進。也就是說,約有20個國家和地區的粉絲只看過動畫。
![2021年,東京電視臺開始將《火影忍者》等動畫作品向阿拉伯語圈的中東、北非等地進行網路播送。《火影忍者疾風傳》©︎岸本齊史SCOTT/集英社、東京電視臺、Pierrot](/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48/2732848.jpg)
2021年,東京電視臺開始將《火影忍者》等動畫作品向阿拉伯語圈的中東、北非等地進行網路播送。《火影忍者疾風傳》©︎岸本齊史SCOTT/集英社、東京電視臺、Pierrot
故事有深度,刺中廣泛客群
為什麼日本的動畫接受度高呢?現在就來考察基本原因吧。基本上,國外的電視動畫在傳統上,大多是以兒童和家庭為客群。劇場用的動畫電影大致上也會意識到孩童和家庭來製作。相較之下,日本的動畫不只針對孩童,也會關注各個年齡層。而且主題會探討人類的本質、生與死或戰爭等國外動畫所沒有的要素。
《火影忍者》講述的是,忍者生活的虛構世界中,留級生鳴人與夥伴們同心協力,取回世界和平的故事。故事描繪出敵我各種角色的人性,例如主角「鳴人」原本是個孤獨的少年,後來成長為一名追求夢想的忍者。《火影忍者》之所以能成為有深度的作品,都要歸功於原作漫畫呈現出如此多樣的主題。
「My Anime List」是由日本出版社等公司出資的世界最大動畫、漫畫資料庫網站,網站裡登錄了440萬部以上的動畫,以及77萬5000部以上的日本漫畫。在2024年12月時,人氣動畫榜單Most Popular Anime中,奪得第一的是《進擊的巨人》
![在第27屆東京國際電影展開幕典禮的紅毯上登場的「進擊的巨人」,2014年10月23日(AFP時事)](https://www.nippon.com//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49/2732849.jpg)
在第27屆東京國際電影展開幕典禮的紅毯上登場的「進擊的巨人」,2014年10月23日(AFP時事)
動畫帶動漫畫人氣
《進擊的巨人》的舞臺是,因巨人突然出現而面臨滅亡危機的人類,在巨大的城牆中勉強存活的世界。除了有人類淪為巨人餌食的嚴肅劇情,也有人認為故事中區分人種並進行隔離、仇恨的元素,對移民問題和仇恨犯罪問題深刻的歐美人來說,很能引起共鳴。
這部《進擊的巨人》也是動畫創下佳績,因此拓展了購買原作的客群。美國於2012年,由講談社USA出版圖像小說(單行本)第一集。當隔年4月開始在網路上播送電視版動畫,單行本的銷量便跟著成長。後來,該作單行本在180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翻譯出版,到了2023年底,包含日本,全世界的銷量已經累計1億2000萬本。
![美國書店架上的日本漫畫單行本(PIXTA)](https://www.nippon.com//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50/2732850.jpg)
美國書店架上的日本漫畫單行本(PIXTA)
在日本,人們會將漫畫和動畫混為一談,以「日本的漫畫和動畫在全世界很受歡迎」來形容。在國內,普遍來說,漫畫都要達到一定的熱門程度,才會開始製作動畫。但是,國外的漫畫粉絲卻是在日本的動畫中,發現自己國家制式的動畫中沒有的新穎事物,因此沉迷其中,進而認識日本的漫畫。有許多對國外情況熟知的漫畫研究者和動畫研究者都覺得「日本的漫畫很受歡迎」的說法抱持違和感。他們會說「受歡迎的是以日本漫畫為原作的動畫」。
在中國很熱門的《灌籃高手》(井上雄彥)也是因為電視動畫蔚為風潮才開始熱賣。中國遊客之所以將江之島電鐵的鎌倉高中前的平交道視為聖地造訪,也是因為動畫主題曲中,使用的這個平交道畫面令人印象深刻。11月結束連載的《【我推的孩子】》(原作:赤坂明,作畫:橫槍萌果)在韓國、美國擁有許多粉絲,而這部作品也是在動畫的帶動之下,使得音樂團體YOASOBI演唱的動畫主題曲〈偶像〉,在2023年6月10日登上美國告示牌「美國除外全球單曲榜」的第一名。
回顧動畫和漫畫的歷史,日本電視動畫打入國外市場的時間也比漫畫還要早非常多。
從《ASTRO BOY》這個原點開始
美國第一個播放的日本電視動畫是《ASTRO BOY(原子小金剛)》。日本的名稱是『鉄腕アトム』。這部作品在1963年9月7日,開始在美國NBC系列電視的地方電視頻道開始播出。是由手塚治蟲設立的動畫製作公司──蟲製作所打造的第一個國產長篇動畫系列。
![日本在昭和40年代(1965年前後)刊載孩童取向的〈原子小金剛〉、〈宇宙少年索欄〉等作品的漫畫書(時事)](https://www.nippon.com//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56/2732856.jpg)
日本在昭和40年代(1965年前後)刊載孩童取向的〈原子小金剛〉、〈宇宙少年索欄〉等作品的漫畫書(時事)
《原子小金剛》在國外也是以「動畫→漫畫」的順序被人認識。
《原子小金剛》是以人類與機器人共存的未來社會為舞臺,描述與人類一樣有煩惱、會思考,然後行動的機器少年小金剛活躍的作品。1963年1月開始在富士電視臺播出,隨即創下30%的高收視率,開創了往後國內電視動畫的風潮。
將動畫《原子小金剛》引進美國的人,是1960年創立的廣告公司Video Promotions的藤田潔社長(當時)。藤田社長為了實現隸屬該公司的日本人氣歌手艾.喬治在卡內基大廳演唱的夢想,在1963年前往紐約。在1美元等於360日圓的固定匯率制時代,made in Japan給人的印象是「廉價品質差」。
藤田社長在2009年10月20日上架的網路雜誌《Wedge ONLINE》的訪談報導「將原子小金剛賣給美國的男人」(訪問、撰寫/飯尾佳史)中,清楚地道出當時的情景。
藤田社長首次前往美國出差時,認為「如果是無國籍的動畫,應該也能被國外接納吧」,因此制定了推銷日本動畫的計畫。他委託獨立團體「動畫三人會」製作一段簡短的動畫。此外,還委託與「三人會」關係密切的手塚治蟲,希望能將動畫版《原子小金剛》的膠卷交給他,以便推向美國。
當時,日本的電視臺相關人士皆存有疑慮。手塚治蟲也不認為賣得出去。但是,藤田社長預計洽談的三大電視聯播網ABC、CBS、NBC都釋出興趣。在當地舉辦試映會後,「三人會」的作品因「太高級」遭到拒絕,但《原子小金剛》卻一致獲得「很有趣」的回饋。
![時隔40年,2003年於美國再度登場的《原子小金剛》(美國名稱:ASTRO BOY)的動畫亮相典禮。這一年,正規版的漫畫單行本才開始在當地販售(時事)](https://www.nippon.com//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51/2732851.jpg)
時隔40年,2003年於美國再度登場的《原子小金剛》(美國名稱:ASTRO BOY)的動畫亮相典禮。這一年,正規版的漫畫單行本才開始在當地販售(時事)
美國電視普及與節目內容不足也是促成的背景。其中,NBC很有熱忱,手塚治蟲也在3月飛往紐約簽約。後來,這部作品透過NBC也銷往英國、法國、西德(當時)、澳洲、臺灣、泰國、菲律賓。但在那個時代,這些國家都沒有翻譯出版《原子小金剛》的漫畫版。
日本製的電視動畫遂以這次機會,陸續銷往美國和世界各國。1966年,日本和美國甚至聯手製作《海底小遊俠》(美國的名稱是《Marine Boy》)。1967年,《馬赫GoGoGo》翻譯成《Speed Racer》,在美國播出,並獲得更勝日本的人氣。此外,1975年播出的《金剛戰神》是《無敵鐵金剛系列》的第三部,這部也在1978年開始,以《Goldorak》這個譯名,在法國播出,創下高收視率。這部作品後來也在中東圈以《Mughamiratal-Fada:Grendizer》之名播出。
![2013年,擺在巴黎拍賣會場的機器人動畫的玩具。其中也有1978年開始,以《Goldorak》之名在法國播出的《金剛戰神》玩具(路透社Charles Platiau)](https://www.nippon.com//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52/2732852.jpg)
2013年,擺在巴黎拍賣會場的機器人動畫的玩具。其中也有1978年開始,以《Goldorak》之名在法國播出的《金剛戰神》玩具(路透社Charles Platiau)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機器人科幻、奇幻、運動、美食等各式各樣日本動畫都逐漸受到全世界青睞。
外國觀眾在初期幾乎不知道這些作品是「日本製」。因為當時美國的父母世代有許多人從軍過,參加過太平洋戰爭,電視臺無法公開表示那是「日本產」。雖說華特.迪士尼在1964年~1965年於紐約舉辦的萬博會場遇見手塚治蟲,而且知道他是《ASTRO BOY》的作者,但此情況純屬特例。當時知道手塚治蟲這個名字的美國人幾乎不存在。
正式出版是從1980年代開始
日本漫畫單行本正式翻譯出版,是從1980年代才開始。初期是在亞洲圈出版,到了1990年代,才拓展到歐洲。然而,日本的出版社對進軍海外的態度卻很消極。因為國內市場穩固,且考慮到花費和商品流通,海外市場的優點不多。1987年,美國的NOW comic出版了《ASTRO BOY》的單行本,但這不是正規版,銷售低迷。要在北美圈出版翻譯漫畫的難度很高,所以一直到2003年,美國的Dark Horse才推出正規版漫畫。
![在美國販售的Dark Horse版《原子小金剛》共14集(中野晴行攝影)](/hk/ncommon/contents/japan-topics/2732853/2732853.jpg)
在美國販售的Dark Horse版《原子小金剛》共14集(中野晴行攝影)
日本漫畫在美國獲得矚目,是從總公司位於西岸的TOKYOPOP在1998年出版了英文版的《美少女戰士》開始。過去的翻譯漫畫會翻轉原稿,將閱讀順序修正成與日本相反的由左至右閱讀。但這次出版的《美少女戰士》的特色,卻是維持與日本同樣由右至左的閱讀順序。狀聲詞也保持日文原本的狀態。其實這麼做最大的目的是要降低成本,但因為價格較過往的漫畫更便宜,加上當時處於希望電視動畫重播聲勢高漲的時期,也就登上了銷售榜。TOKYOPOP以少女漫畫為主,積極地翻譯出版日本漫畫,並在法國和義大利設立分公司,將日本漫畫推廣到世界。
從動畫《原子小金剛》登陸美國開始,一直到翻譯的日本漫畫受到矚目,花費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這其中有很多原因,例如當地沒有日本式的漫畫雜誌文化、由右至左閱讀的日本漫畫文法較複雜、動畫更淺顯易懂等等。但漫畫單行本在國外之所以會落後漫畫原作改編的動畫,也是因為這種進軍世界的過程吧。
這樣的結構究竟是否會改變呢?如今,集英社等出版社透過英文版的漫畫雜誌APP,幾乎是與日本同步上架英譯漫畫,但動畫對國外的傳播力依舊不變。另一方面,出版社也開始嘗試使用人工智慧(AI)翻譯漫畫作品,並同時在網路上架。一旦這種做法確立,國外的讀者也能身處比動畫更早接觸原作的環境。總有一天,或許國外也會衍生出追連載、買單行本,然後接觸動畫這樣的流程。
標題圖片:在法國巴黎維勒潘特展覽公園舉辦的日本博覽會。活動中介紹漫畫、角色扮演、動畫、電玩等物,非常熱鬧,2024年7月(Stephane Mouchmouche / Hans Lu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