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啤酒出貨專用車站起家
惠比壽的車站名稱源自於札幌啤酒的產品「惠比壽啤酒」。
現在的惠比壽花園廣場所在地過去為日本麥酒釀造工廠,也是札幌啤酒的前身。1890(明治23)年推出的啤酒便是「惠比壽麥酒」。
明治時期的日本麥酒釀造的啤酒工廠。《日本之名勝》(明治33年出版)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惠比壽」這個地名原本並不存在。一開始是啤酒公司搭配象徵商業繁榮的神明——惠比壽神的意象,為啤酒商品命名,最終演變為車站名稱,是相當罕見的案例。
此外,雖然惠比壽花園廣場札幌啤酒總公司旁有個惠比壽神社,但並非因此而取名。因為該神社是在1893(明治26)年啤酒產品發售之後,日本麥酒釀造公司才從惠比壽總本宮的西宮神社請來當作守護神而興建的。
車站的西邊也有一座惠比壽神社,這座神社原名為天津神社,1959(昭和34)年因都市計劃遷移至現址,與此同時變更為共同奉祀惠比壽神。追溯這兩個神社的由來,其實都與惠比壽啤酒有關。
惠比壽車站正式營運日為1901(明治34)年2月25日。當初是由民營的日本鐵道公司負責經營,專門用於啤酒出貨。貨物站址位於豐多摩郡澀谷村大字下澀谷字,此時,沒有任何名為「惠比壽」的地名。
1906(明治39)年,車站搬遷了約300公尺,同年,日本鐵道公司國有化後,才開始旅客載運服務。三年後的1909(明治42)年,惠比壽車站正式納入山手線。
1906(明治39)年開始載客服務的惠比壽車站月台及軌道。後方為啤酒工廠的煙囪。(圖片由澀谷區公所提供)
1928(昭和3)年後,正式採用「惠比壽」為地名,並出現名為「惠比壽通」的街道。後來,周圍街區也開始採用「惠比壽○丁目」,且範圍逐漸向外擴展。
像豐田(愛知縣)和日立(茨城縣),企業名成為地名的例子所在多有,但商品名成為車站名,甚至進一步發展成地名的情況,實為罕見。近年某護髮產品公司取得了千葉縣銚子電鐵車站的命名權,因此誕生了「髮毛黑生站」這個奇特的車站名稱,不過它的品牌滲透力卻遠遠不及惠比壽啤酒。
只有兩棟大名次要宅邸的小村落
惠比壽原本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讓我們一起回顧它的歷史。
前面提到車站位於在一個叫「豐多摩郡澀谷村大字下澀谷」的地方,這裡的「下澀谷」是寬文年間(1661至1673年)所命名的。
江戶時代的地方刊物《新編武藏風土記稿》中,記載了「地域犬牙,四隣交錯,廣域町數,玆難辨別」,意指村落邊境像犬的牙齒般交錯,無法確實區分下澀谷村的範圍。
歷史學家大石學分析,根據上述內容,可知雖然下澀谷村是從澀谷村獨立出來的村落,但其實該區範圍及大小都相當模糊。(《從車站名認識江戶・東京歷史》PHP新書)
接著來到了元祿年間(1688至1704年),這一帶成為了幕府領地、旗本領地、寺社領地的「相給村落」(指一個村落分割給多位領主),石高(土地的稻米生產力)為116石(出處同上)。
或許這個農村平凡無奇,所以沒有太多武家屋宅,然而1704(寶永元)年,赤穗藩森家的次要宅邸便座落於現今惠比壽1丁目。
這個赤穗藩,在發生淺野內匠頭砍傷吉良上野介的松之廊下事件(元祿14/1701年)後,藩領地遭充公,而後經歷一番波折,最終由森家擔任藩主直至幕末。森家是本能寺之變中與織田信長一同戰死的森蘭丸的後代子孫。
《江戶切繪圖 目黑白金邊圖》裡可看出大名宅邸與惠比壽車站的地理位置關係。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
另一棟則是宇和島藩伊達家的次要宅邸,位於今惠比壽3丁目。這一帶的舊町名為「伊達町」,過往歷史仍流傳至今。此外,在惠比壽車站東方約700公尺處,仍然保留著一條名為「伊達坂」的坡道。
相傳這片土地為旗本領地,所以有兩座旗本宅邸。不過,有更多大名宅邸位於緊鄰江戶城的丸之內或紀尾井町,與之相比,惠比壽明顯是較爲閒散的田園郊區。
明治維新時期,惠比壽一帶仍然只是個荒郊野嶺外的小農村,直到近代才開始發展起來。而札幌啤酒總公司和工廠在惠比壽的成長階段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名勝也與啤酒及名水息息相關
惠比壽的名勝地也與啤酒有關。說起來,當初為何會選擇在惠比壽建造啤酒工廠呢?因為三田分水流經該區域,其水質非常適合用來釀造啤酒。
三田分水是以羽村為起點的玉川上水的分支,由下北澤村(世田谷區北澤)分流而來,流經惠比壽,為灌溉三田地區的水圳。隨著農地逐漸開發為住宅用地,原先的水道也全面地下化,因此現在很難得見到相關遺跡。不過,在惠比壽車站東方約3.5公里處的目黑區三田1丁目,有一座「三田用水跡」的紀念碑,訴說著這段歷史。
紀念碑上有這麼一段說明:「此水道曾用於農耕、磨粉、碾米水車等,進入明治時代以後,轉變為工業用水和啤酒工廠用水,隨著時代變遷,不再需要,於1975年全面停止,近300年的水道就此走入歷史。」
另外,啤酒工廠在1988(昭和63)年搬移至千葉縣船橋市之前,一直都在惠比壽持續運作著。
三田用水跡紀念碑(PIXTA)
2024年4月「東京惠比壽啤酒紀念館(YEBISU BREWERY TOKYO)」正式開幕,在相隔36年重新翻修的釀造工廠內,提供由精選酵母製作的現釀啤酒的試喝服務。而館內的展示區,則陳列著惠比壽啤酒在啤酒釀造領域超過130年的文獻資料和照片、以及惠比壽周邊地區的昔日風景照片,是一座充滿人文歷史體驗的博物館。
若是想了解比近代史更早以前的歷史,臨濟宗大德寺派的祥雲寺是個不錯的選擇。
祥雲寺為福岡藩黑田家所興建,據傳最初位於赤坂溜池的黑田藩宅邸境內。經過數次搬遷後,最終在1668(寬文8)年遷至現址。除了黑田藩家族的墓碑外,久留米藩有馬家、狹山藩北條家、柳本藩織田家等家族的墓碑也都安置於祥雲寺境內。
江戶時代大名墓地所在的祥雲寺(PIXTA)
黑田家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侍奉豐臣秀吉的軍師官兵衛與其子長政,而有馬家則是由來自攝津的戰國武將豐氏振興了久留米藩。兩家都是極具實力的外樣大名(地方諸侯)。
北條家是戰國時代與武田信玄、上杉謙信、德川家康爭雄的相模後北條氏的後裔,於江戶時代建立了狹山藩,並一直延續至明治維新時期。織田家則由信長之弟有樂齋的後裔繼承下去,織田家在明治維新「版籍奉還」(交還土地與人口的管理權)後,受新政府任命為知藩事(政府委派的地方官員)。無論是北條家還是織田家,都是有相當威望的名門大族。
不過,為何這些大名的墓碑會集中在祥雲寺呢?這是因為祥雲寺曾擔任「觸頭」的職位,觸頭是政府的寺院主管機關與寺院間的溝通橋樑,擁有能單獨拜見將軍的權利。也正因為祥雲寺崇高的地位,適合做為有實力的大名的墓園。
對於沒有留下太多早於明治時代歷史遺產的惠比壽而言,祥雲寺無疑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關於惠比壽車站】
- 正式營運日:1901(明治34)年2月25日(最初為貨物專用車站。自1906(明治39)年10月30日起開始載客服務)
- 每日平均乘客數:11萬2602人(在30個車站中排名第13位/2022年度JR東日本調查)
- 轉乘路線: 東京地下鐵日比谷線、JR埼京線、JR湘南新宿線
【參考文獻】
- 《從車站名認識江戶・東京歷史》大石學,PHP新書
- 《東京的歷史地圖帳》谷川彰英監修,寶島社
- 《站名學入門》今尾惠介,中公新書出版
標題圖片:1938(昭和13)年的惠比壽車站東口。(圖片提供:澀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