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JUMP風格的JUMP作品
《鏈鋸人》是在2018年年底開始於《週刊少年JUMP》連載的作品。漫畫單行本累計發行冊數已超過3000萬,劇場版動畫《鏈鋸人蕾潔篇》也正在上映。
主角是16歲的淀治。他住在營房中,為了償還死去的父親向黑道借的錢,成為打倒惡魔的民間惡魔獵人。狩獵真面目成謎的怪物惡魔是一件危險的工作,但很有賺頭。
然而,淀治卻慘遭倒向惡魔的黑道殘忍殺害。這個時候,淀治從外型像狗的「鏈鋸惡魔」波奇塔那裡獲得心臟,變成一半惡魔、一半人類的「鏈鋸人」復活。以壓倒性的力量仇殺黑道,隨後成為國家公安惡魔獵人,與更強悍的惡魔戰鬥。
《少年JUMP》多年來標榜「友情、努力、勝利」,但《鏈鋸人》卻是一部「反常的作品」,在連載之初就掀起話題。絕大部分的原因在於淀治是與JUMP主角完全相反的「黑暗英雄」。

取自《鏈鋸人》第2集 ©︎藤本樹/集英社
「自殘的痛楚」與「突出的通俗感」
淀治無法上學,不被人所愛,甚至窮到要賣自己的器官,他只求能有「普通的生活」。「在吐司上塗果醬,和波奇塔一起吃/和女人卿卿我我/一起在房間玩電動……」這些是他的夢想。之所以和惡魔戰鬥,也只是被公安的女上司真紀真操控了他眼前的小小慾望。即使同樣是JUMP作品,他卻和《鬼滅之刃》的竈門炭治郎、《我的英雄學院》的綠谷出久這些正義又熱血的主角有著決定性的差異。
作者藤本樹在國外的訪問中這麼回答:「要是畫成『JUMP風格的漫畫』,我覺得作品(在雜誌中)有被埋沒的危險性。因此,我告訴自己要盡量留下創作者的個性,只把劇情和角色套上JUMP風格。」這部作品或許有其戰略設計,但若是撇除「創作者的個性」,根本無法談論本作。
巨大的鏈鋸從頭和雙手穿透出來,只要看過一次,就再也忘不了。但比起帥氣,讓人更想用「不祥」來形容。音樂家米津玄師擔任電視版和劇場版雙方的主題曲創作,他在與藤本樹的對談中評論,「(鏈鋸)從身體當中穿出,就像要一一撕裂胳膊。(中略)這種宛若自殘行為的表現方式,是其他作品中不會看到的」、「雖然風格非常黑暗、嚴肅,卻也極為怪誕不經。同時,更有一種通俗感」,這種「自殘的痛楚」和「突出的通俗感」的自相矛盾,正可說是藤本樹的特殊「個性」吧。

遍佈全世界的書迷。有角色扮演玩家扮成鏈鋸人登場的「FAN EXPO Canada」,2023年8月,加拿大多倫多(Ayush Chopra / SOPA Images / Sipa)
在旁若無人與自我貶低之間搖擺的主角
本作的舞臺並非21世紀。劇中沒有智慧型手機,街上還有電話亭。感覺是1990年代後半。若是如此,16歲的淀治就是在1980年左右出生。也就是所謂的「就職冰河期世代」的中心年代。
「就職冰河期世代」是指在泡沫經濟破裂後的1993年到2005年出社會的世代。此時有許多非正式雇用勞工,也被稱作「失落世代=Lost Generation」。據說這個世代有1700萬人,現在正處於35歲以上~55歲以下,對日本輿論和政治潮流帶來不少影響。
這個世代共同的心境是無法擁有光鮮亮麗的夢想的「悲觀論」,以及將生活的困苦歸結於個人努力不足的「自我責任論」。藤本樹生於1990年代前半,想必是近距離看著這個世代的鬱悶成長吧。
淀治在旁若無人與自我貶低之間搖擺,行動原理是貫徹「性欲、食欲、睡眠欲」這三大慾望,似乎與這個「失落世代」有很深的共鳴。這種感覺不只是日本,或許全世界都能產生共鳴吧。
複雜問題的真面目
筆者也想談談「惡魔」。雖然一開始是以來歷不明的怪物登場,不過據淀治的上司真紀真解釋,「所有惡魔都會帶著名字降世,惡魔之名越被恐懼,惡魔自身的力量也就越強」。換句話說,惡魔是將人類恐懼的「事物」或「概念」實體化的東西。「殭屍惡魔」和「蝙蝠惡魔」都很好懂,但你能輕鬆想像出「鎗之惡魔」、「支配惡魔」、「戰爭惡魔」,還有「衰老惡魔」嗎?這些在設計上也很出色的各種惡魔,形成了強烈的社會諷刺,同時替本作帶來某種層面的「哲學性複雜問題」。
2020年底,作品的第1部「公安篇」在JUMP雜誌上完結。2022年開始,轉移到「少年JUMP+」這個應用程式連載第2部。儘管故事劇情連貫,卻已經不是單純的娛樂作品。我們可以聽見部分讀者覺得劇情「莫名其妙」。不過,筆者覺得這種混亂無序恰巧完整地反映出我們生活的21世紀的混亂狀況。畢竟這個時代正經歷烏克蘭和加薩走廊的紛爭,或許會被稱作「戰爭世紀」。
筆者認為藤本樹在日本漫畫界中,是繼《阿基拉》的大友克洋之後,出現的最大鬼才。首先是畫作的精湛度。大友在1980年代開闢的3次元畫面品味,在1990年代由士郎正宗等人繼續升華,但藤本樹又做了更多升級。附帶相機的智慧型手機普及後,現在是每個人都能拍攝影片的時代,而他巧妙地運用了這種畫面風格。
此外,不能錯過的重點就是,藤本樹冷眼看待「虛構表現」這一點。在他的上一部作品《炎拳》(2016年)當中,出現了一個要將主角的復仇拍成電影的角色,將復仇本身虛構化,實在是個令人驚異的故事。《鏈鋸人》也一樣,裡面有一個嘲笑知名好萊塢劇本指南《先讓英雄救貓咪:你這輩子唯一需要的電影編劇指南》(布萊克・史奈德)的橋段。
作品中隨處可見致敬喜歡的電影的元素,這點也很有名,作者藉此向讀者輕聲訴說故事的虛構性。換言之,作品本身就是一種後設創作批評。藤本樹「創作者的個性」的本質就在這裡。改編成動畫電影的《驀然回首》(2021年)敘述兩名想成為漫畫家的少女,是一部易於閱讀、淺顯易懂的傑作,但筆者還是想說,《鏈鋸人》才是他的真本領。
說起來,像這樣靈活地逃離人們的解讀,也是藤本樹之所以是藤本樹的依據。
電影和動畫都「刺中」年輕人的心
上映中的劇場版電影是電視動畫版的續集。豪華絢爛的戰鬥畫面就像匯集了日本動畫看家本領的總型錄,有一看的價值。核心客群是20幾歲的年輕人。大家觀影之後,都一臉滿足,令筆者切身感受到這部作品深深刺中年輕族群的心。
本作在國內榮獲2021年小學館漫畫獎的最佳少年漫畫獎,並從2021年開始,連續三年獲得美國最具歷史意義的漫畫獎哈維獎的最佳漫畫獎(Best Manga)。
藤本樹17歲畫的出道作品《在庭院裡曾經有兩隻雞。》等八篇早期短篇作也改編成動畫,將於10月在國內的電影院限定上映。11月開始在全球上架。筆者不禁認為藤本樹果然有某種特質,可以點燃同時代創作者的心。
標題圖片:《週刊少年JUMP》連載中的漫畫《鏈鋸人》的漫畫單行本 ©︎藤本樹/集英社